站内搜索:

张景明教授治愈一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临床思路

作者:发布日期:2023-12-19阅读量:344转载量:

今天要讲的这个医案比较复杂,既有动不动就汗如雨下的症状,又有中风后口眼歪斜、上肢无力的情况,还有胃部不适、失眠问题等等。而且患者年龄也比较大,72岁了。

面对复杂病情,中医是如何抽丝剥茧,找到核心病根,7付药下去就见效的呢?一起先来读医案吧。

先来看具体的医案记录

临床医案

黄某某,女,72岁,20091212日初诊。

【主诉】遍身汗出半年余。

【病史】患者“脑血栓”病史两年。近半年来身体汗出逐渐加重。虽遍身均有汗出、然以头部及身体左侧为重,严重时头如洗、身汗流。半年来虽多方治疗,但疗效一般。

【病史】遍身汗出,以头部及身体左侧为重。伴纳食不香、胃脘部胀满,大便2~3日一行、粪质软而成形但排便无力,且夜寐不安、眠难易醒。

【查体】嘴角向右偏斜;右侧上肢肌力V级,左侧上肢肌力IV级稍强;面色萎黄,舌质淡胖苔厚燥,脉沉细。行走及语言正常。

患者以“汗出半年”就诊,故诊断为“汗证”。患者的出汗很有特点,你注意到了吗?虽然遍身均有汗出,但是以头部及身体左侧为重,严重时头上汗出得就像是洗头了一样。

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患者得了“脑血栓”之后。脑血栓多长时间了?两年了。而且近半年来汗出情况逐渐加重。从中不难推断出,患者的汗多问题和脑血栓病史密切相关。

半身出汗,谨防偏瘫

《黄帝内经》认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经常半身出汗,可以演变为半身不遂。沮,止的意思。偏沮,即半身汗出不得。而偏枯的意思是半身不遂,这个正是脑血栓病的一大症状。

脑血栓,中医称为中风。通过医案里的查体记录,我们可以知道患者中风后恢复得还可以,行走及语言都正常,但嘴角向右偏斜,右侧上肢肌力V级,左侧上肢肌力IV稍强。

肌力V级、IV级是什么意思?肌力是指肢体做随意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力量。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可以分为完全瘫痪和不完全瘫痪(轻瘫)。目前临床使用6级肌力分级法,Ⅴ级属于正常人肌力,可正常抵抗重力和阻力;Ⅳ级比正常肌力略差,但可以正常抬起,抵抗部分阻力,在使劲时可能不能达到正常肌力。

这提示你什么?患者有中风后遗症。而且中风是可以多次出现的,复发的次数越多,治疗和恢复起来就越慢。患者已经得过一次血栓了,因此治疗汗证的同时,还要注意预防脑血栓再次发生。

血栓是血管内由血液或成分凝集成的固体质块,属于中医瘀血的范畴。

瘀血是怎么产生的?和出汗多的原因一样,都是由于气虚引起的。《医学正传·气血》说:“血非气不运。”气为血之帅,气可行血、温煦血液。气虚,则推动乏力,血液也运行不畅,进一步导致了瘀血的产生。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而血汗同源,津液与血液同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且津血二者可以互相渗透转化。

汗液属于人体津液,固摄津液正是气的职能之一。气虚无法固摄汗液,所以动不动就出汗,甚至汗如雨下。气虚无力推动,所以患者排便也是无力的。瘀血堵塞脉络,筋脉失去正常的气血养护,迟缓不收,无法正常使用,肢体活动必然受到影响,造成一侧运动障碍,嘴巴歪,眼睛斜。这就是中风后遗症的原因。

老出虚汗,睡眠也不好

纳食不香、胃脘部胀满,这在中医上叫做“胃痞”。中焦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没有足够气血上荣到面部,则面色萎黄。

化源不足,更加重了气虚之象,自汗情况就会越发严重。全身自汗,也是营卫失和的表现。因为卫外的阳气虚弱,失去外固的能力,营阴汗液自行溢出,临床表现为身不发热而时自汗出。同时,营卫失和还容易影响睡眠,出现入睡困难、眠浅易醒等症状。为什么?

《黄帝内经》讲到老年人失眠的原因时,说:“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什么意思呢?正常情况下,卫气白天运行于体表,夜晚则行于内脏,与营气相合,共助五脏之精,以涵养五脏之神,神安则能寐。而老年人气血虚,营气衰少,卫气内扰,营卫失调,不能以正常规律运行,所以白天精力不充沛,精神也不够饱满,在夜里也就不能熟睡。因此,很多上了年纪的人,睡眠大多比较浅,一有点动静就醒了。

疾病复杂,要学会抽丝剥茧找病根

再来看患者的舌象和脉象。舌质淡胖,这是气虚不能荣养舌面、阳气虚弱表现。苔厚燥,结合胃部症状,说明消化也不好,所以舌苔厚。脉沉主里证,脉细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你看,患者的舌象和脉象也再度提醒你,患者是个高龄老人,气血很虚啊。到这里,考考你,如果你是大夫,诊断你会怎样写?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患者的疾病是复杂的,一个诊断无法概括完病情,那该怎么办?有几个病写几个——诊断:1、汗证;2、胃痞;3、中风后遗症。这样写就比较全面了。诊断有三个,但最核心的辨证是一样的,证属“气虚血瘀,营卫失和”。怎么治疗?

虚则补之→气虚需补气;血瘀需活血→要知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啊;营卫不和→就调和营卫。概括一下,治法就是——补气活血,调和营卫。

补阳还五汤

三个经典方合用,标本兼治

针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张教授派了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典名方补阳还五汤、调和营卫的经典方桂枝汤,以及千古补气第一方四君子汤来加减化裁,迅速稳定病情。

张教授的处方:炙黄芪45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赤芍12克,地龙10克,桂枝10克,白芍18克,浮小麦30克,党参12克,茯苓15克,炒白术10克,陈皮10克,远志10克,木香10克,煅龙骨30克,炒山楂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7付,水煎服,日一付。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用于治疗气虚血瘀的半身不遂,本证气虚为本,血瘀为标,虚则补之。补阳即补阳气,气为阳,血、精、津液与气相比较为阴。

人体从正中线分为左右两侧,一侧正常,一侧出现问题,说明人体的阳气丢了一半,若人体阳气有十分,一半则为五分,把丢的一半补回来叫还五,故方名为“补阳还五汤”。

方中大补元气的主力军是炙黄芪,重用它来补气,使气旺血行。再派一支先锋队——当归、川芎、赤芍、地龙,活血化瘀通络。你发现没,黄芪用量很大,张教授用到了45克,辅助活血的药物虽多但剂量较小,都在10~12克,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本证以气虚为本,而气虚导致的瘀血为标,所以治本为主,重在补气,使气行则血行。但一时间那么多气补气去,会不会造成“交通堵塞”,反而“虚不受补”啊?所以为了避免好心办坏事,要多配几味活血药,及时把堵在路中间的“石头”瘀血给搬开,让补气药通畅无阻,防止补气太过引起的滋腻。

补阳还五汤方歌:补阳还五芪归芎,桃仁红花加地龙,益气活血通经络,中风偏瘫此方灵。

接着,派桂枝、白芍、生姜、大枣(桂枝汤的主药)来调和营卫,加浮小麦、煅龙骨以增强止汗的力量,加远志宁心安神来助眠。再派党参、炒白术、茯苓(四君子汤的主药)来解决脾胃虚弱的问题,同时加派陈皮、木香来增强健脾理气的功效,使补而不滞。脾胃健康地运转起来,气血的生成和运行通畅,人体就能源源不断地得到营养支持。然后,派炒山楂来打辅助,帮助健脾消食化痰,同时它还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一箭双雕。

吃完一周药后,患者前来复诊,说汗出明显缓解,胃脘部不适症状完全消除了,睡眠也变好了。张教授就在上方的基础上,去掉木香、陈皮,黄芪加量至60克来大补元气,再加羌活6克帮助上肢恢复。

黄芪为什么加大量了呢?补阳还五汤原方中黄芪用量是四两,即120克。在临床应用时,根据患者病情所需,应从小剂量(一般是30克)开始,逐步加量到120克,甚则超过120克。这样可以给患者一个适应过程,防止虚不受补的情况出现。

患者服药后,症状一天比一天减轻,在上方基础上加减化裁4周后,汗出症状消失了,睡眠也明显改善。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要打持久战,为了方便患者服用,也考虑到为患者省钱,张教授就嘱咐她把方子做成水丸服用,来巩固疗效,防止中风再次发作。

最后,想再和同志们科普一下的内容是:急性脑中风,突然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必须立即住院检查治疗,越快越好,四个小时以内是黄金救援时间,必须立即住院规范治疗。而至于中风后遗症,属于慢性病,影响的是神经,尤其是病情比较复杂的话,非常适合用中药治疗,当然关键是辨证及用药准确,也需要久服,这样疗效更好,同时可预防中风再次发生。


提示,文中内容及配方仅供参考,患者如有所需,还需中医辩证而治,切勿盲目套方使用。

文源:杏林明师学社


点击分享:

用户评价

    • 免责申明:本平台上所有的信息都是收集网络公开的资料,广大朋友要自己判断、谨慎使用,由此产生后果本网站概不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25240号-1

      联系电话:18684916737   邮箱:cfl8972@163.com 技术支持:英铭长沙网站建设

      支持中医,赞助一下公益,更好地运营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技术支持 英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