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能断湿气之根

作者:发布日期:2023-09-13阅读量:696转载量:

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能断湿气之根

当我们感到头上脸上特别容易出油的时候,往往就是有湿气了,因为油的感觉其实就是黏腻不化,而湿气刚好有这样的特点。祛湿的方子很多,今天给大家分享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这个方子是有中成药的,名字叫益肾化湿颗粒。

升阳益胃汤:黄芪30克,白术5克,人参15克,半夏15克,茯苓5克,防风9克,白芍9克,独活9克,羌活9克,陈皮6克,泽泻5克,柴胡5克,炙甘草15克,黄连1.5克。

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头面出油其实只是湿气的表现形式之一,湿气带来的问题,李东垣都写在了《脾胃论》里。书里说:“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李东垣认为,湿气的根源在脾,因为脾胃虚弱,所以有湿气,当然这也是比较公认的说法。

脾胃主四肢,可以理解为脾胃主管四肢或者说脾胃可以带动四肢,脾胃不好,所以四肢乏力,精神倦怠,不爱运动,总想睡觉。要想让四肢动起来,首先得让脾胃运转起来。用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也就是四君子汤补脾胃之气,令脾胃强健,再配上黄芪,黄芪不属于四君子汤,但是它补气的效果很好,把黄芪的药力也一并带到脾胃中去,加大补脾益气的力度。

在脾虚的情况下,脾胃运化失常,当然也就没什么胃口了,而那些已经吃下去的饮食水谷也会因为运化不及时,滞留下来,慢慢地转化成湿气。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加上泽泻,有二陈汤的意思,二陈汤是燥湿化痰的基础方。而茯苓和泽泻又是甘淡之物,能让小便通畅,湿气就能从小便排出。

再往下看,湿性黏滞,会把脾胃困住,就更不想吃饭了,还会让大便黏腻或者稀溏,以及口干口苦、口中寡淡无味等,包括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四肢乏力、精神倦怠,也是因为有湿气在里面,更有甚者会感到四肢沉重,因为湿气还有一个特点,性质重浊。此外,湿气还会遏制阳气,打个比方,湿气就像雾一样,雾气很重,太阳的光芒淹没在浓雾之中,对应到人体,就是阳气出不来,心情也会跟着变差,就像书中描绘的那样“惨惨不乐”。所以这里面还涉及到清阳不升的问题,这样一来,光补脾就不够了,一定要升发阳气,需要借助风药,风药具有风的特性,风可以把雾气吹散,在风的帮助下,太阳很快冲出浓雾,太阳的力量是强大的,用不了多久,雾气就会全部消散。

风药有羌活、独活、防风、柴胡,都是一些比较常用的中药,利用风药把湿气吹散,让阳气出来,把湿气蒸发消散。

白芍起到滋润的作用,风药大多温燥,这些温燥的药对津血津液会造成一定的损耗,白芍是滋润之品,可以滋阴养血。

黄连是苦寒的,在湿气郁而化热的时候,黄连可以清热,有了热,湿和热结合在一起,就从寒湿变成了湿热,如果湿热很重,黄连可以放多一些。

这就是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中成药叫益肾化湿颗粒,关于中成药,说明书上写的是用于慢性肾炎等。

我们知道,中医其实是不讲病名的,而是通过症状,找到病因,从病因入手,那么,这些疾病和湿气有关系吗?答案是有的。国医大师张琪前辈就曾用此方治好了一位中年男子的肾病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腹胀尿少等,所以西医虽然是叫这个名字,但是从中医的角度,从症状表现来看,其实就是脾虚湿盛,清阳不升。

(以上用药遵医嘱)


文源:温暖中医


点击分享:

用户评价

    • 免责申明:本平台上所有的信息都是收集网络公开的资料,广大朋友要自己判断、谨慎使用,由此产生后果本网站概不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25240号-1

      联系电话:18684916737   邮箱:cfl8972@163.com 技术支持:英铭长沙网站建设

      支持中医,赞助一下公益,更好地运营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技术支持 英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