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治甲状腺病,这两个经方是纯天然的免疫调节剂

作者:发布日期:2023-05-15阅读量:469转载量:

治甲状腺病,这两个经方是纯天然的免疫调节剂

一、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可治疗甲状腺炎

今天第一个走进诊室的是位女士,患甲亢、桥本甲状腺炎四年。

上周初诊,我用的是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水煎服。今天她欣喜地告诉我感觉好多了,原本百余次的心率已经降为80多,而且疲劳感明显减轻。患病后曾服用西药,但肝功能出现异常,于是她寻找中医治疗,但效果一直不明显。她笑着说:这次的中药吃对路了!看着她变得微微泛红的脸色,我也很高兴。

用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甲状腺炎,这个案例不是第一个。这些年来,不时有这类患者来求方,大多是青中年女性,或者心悸心慌、消瘦、燥热、出汗,或者畏寒、浮肿、肥胖、无力、便秘、闭经等。也有的无明显不适。但无意中发现甲状腺肿大者,用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可以改善症状,进而调整甲状腺功能。

我常大剂量使用柴胡、白芍,甘草的用量也比较大。

二、为何用柴归汤这张方?

第一,这种病反复发作时进时退,与小柴胡汤证的“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同类。

第二,患者多为女性,且多有月经失调,或周期参差,或闭经,其人大多脸色黄,或浮肿,或便秘或腹泻,或腹痛,或心悸,或头痛,与当归芍药散证相符。

也就是说,我着眼的,不是病名,而是体质,是整体。

其实,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并不是甲状腺炎的专方,我还用其治疗很多女性的常见病。比如同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干燥综合征、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发现只要方人相应,都有效果。

我隐约觉得,这张方是一种极具研究开发价值的纯天然的免疫调节剂。为了便于记忆,我给它起了个朴实的方名——柴归汤。

附:应用柴归汤反馈

黄老师运用柴胡归芍散治疗桥本病一例

2009630日傍晚,黄老师刚到家门口,有邻居某女士带着女儿来复诊。现将该案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

管某,女,198910月出生。20071112日确诊为桥本甲状腺炎。

患者在读小学时即被同学发现脖子比其他同学粗大,家属未予重视。20058月因感冒、咽喉肿痛在医院就诊时,医生发现甲状腺肿大。819日查:甲状腺功能三项中TSH升高,FT3FT4正常;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克)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TA)均显著增高。结合甲状腺彩超表现,南京某医院诊断为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未予正规治疗。

200711月,一直予以监测甲状腺功能三项(TSHFT3FT4),结合甲状腺肿块穿刺涂片和两次甲状腺彩超及临床表现而最终确诊为桥本病及继发甲状腺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三项检测:时为甲减,时为甲亢表现)。

20071113日找到黄煌教授,要求中医药治疗。追述病史,患者平素怕冷怕热,易出汗,脾气暴躁,反复无常。因其父亲性情急躁,家人以为女儿性格像父亲而未予重视。家族中无类似患者。刻诊:疲惫乏力,眠差便干,晨起恶心,面色黄,发育、营养正常。甲状腺Ⅱ度肿大。

初诊与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处方:柴胡20克,黄芩10克,制半夏12克,党参12克,生甘草6克,当归10克,白芍40克,川芎1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泽泻30克,干姜10克,大枣30克,每日1剂。

一直守方服至1216日三诊:疲惫感明显减轻,恶心消失,睡眠改善,唇面转红润。大便时畅时干结。服药以来常有腹痛,伴嗳气,停药后腹痛稍减。月经正常,余无不适。

转方用大柴胡汤加青皮10克,陈皮10克,15剂,服1个月。

四诊(2008115日):TSH50.811MIU/L(正常范围为0.354.94MIU/L)降至6.728MIU/LFT3FT4低下转为正常,转用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断续服用至近日(2009630日)。在这一年半期间,病情无大的波动,甲状腺功能三项多次检测正常。

柴胡归芍散服用剂量逐渐减小,并从今年开始3天服1剂(1剂药服2天,停药1天)。

2009630日,甲状腺Ⅰ度肿大。现剂量为:柴胡12克,黄芩6克,制半夏12克,党参12克,当归12克,白芍30克,川芎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干姜6克,大枣20克。3天服1剂。

按:

1、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为黄老师临床常用的经方合方之一,常可用来治疗自身免疫相关的迁延难愈性疾病,例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强直性脊柱炎、桥本病、风湿性疾病、免疫相关性流产等。

2、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使用时,是针对自身免疫紊乱这一病理基础的。

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应用时,对体质的要求不是很严格,虽然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中的柴胡体质较多见。

3、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要完全控制顽固的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的治疗时间较长,通常需要二三年以上。

4、本案甲状腺功能的波动,是因为桥本病自身免疫攻击性破坏甲状腺组织所引发。甲亢与甲减为标,桥本病为本;甲状腺病变为标,体内自身免疫紊乱为本。


提示:以上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患者如有所需,还需中医辩证而治,切勿盲目套方使用。

文源:经典国医学堂:黄煌;李小荣整理。


点击分享:

用户评价

    • 免责申明:本平台上所有的信息都是收集网络公开的资料,广大朋友要自己判断、谨慎使用,由此产生后果本网站概不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25240号-1

      联系电话:18684916737   邮箱:cfl8972@163.com 技术支持:英铭长沙网站建设

      支持中医,赞助一下公益,更好地运营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技术支持 英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