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新型冠状病毒“外感病”的汉传中医诊疗方案(2022.12)(下)

作者:发布日期:2022-12-30阅读量:967转载量:

新型冠状病毒“外感病”的汉传中医诊疗方案(2022.12)

(五)化裁加减与恢复期治疗

下述方剂或药物,多可在遴选出以上对证的基础方之后,合方化裁或对症加减使用。

1、常用化裁方证

1)外感温病、中暍或太阳燥热证,引起肌表、上焦热毒或小儿热病,出现高热,不恶寒,汗出口渴,或咽痛、或头痛、或热毒斑疹,甚则惊厥等,可用:芍药四物解肌汤。

2)芍药四物解肌汤证或热证喘咳,又夹杂外感风寒湿,可合用: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

3)外感温病为主,夹杂风寒,出现发热、汗出多而头身痛,口干渴、烦躁,喘咳,微恶风寒等,可用:知母解肌汤。

4)若病邪入里或加重引起肺脏病变,导致上焦痰热,出现胸闷或胸痛,咯黄绿痰,或咯痰困难,或便微干而不畅等,可用:小陷胸汤。

5)若胸腔积液,可合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6)若伴中上焦水饮,出现口干渴而不欲饮,胸闷气短,头目眩晕,心慌心悸,舌淡而齿痕等,可合用:苓桂术甘汤。

7)若中焦水饮阻滞,出现饮食不消,恶心欲呕,腹胀或腹痛,便溏腹泻,饮食凉则加重,或心烦,失眠,可合用:温胆汤、理中汤等。

2、常用化裁药症

1)治疗外感疫疠,通常需麻黄、升麻、桂枝、葛根、黄芩等抗病毒作用较佳的药物。

2)视津液盛亏、发热、汗出、身痛等情况,酌情对症加减麻黄、升麻、羌活、葛根、石膏、知母等。

3)服用带有升麻的汤剂,易出现呕吐的排病反应,需提前告知患者。

4)若里实而腹胀便秘者,可酌情加赤芍、枳壳、大黄等。

5)若伴血瘀者,根据寒热加用活血祛瘀药物。如:热偏多者加丹参、生地等;寒偏多者加当归、川芎等;严重者加桃仁、土虫、虻虫等。

3、恢复期治疗方证

本病在恢复期时,外感表证多已减轻或消退,但多数患者因起病初的治疗不当或原有内伤病,导致痰饮或湿热留滞,或病邪由表入里,伤及津液、胃气,出现各种内伤合并证或个别症状反复迁延。

因此,恢复期的治疗当注重固护胃气与津液,调节患者的饮食功能,并侧重病位及病理产物的对治,针对性地解决痰湿、气滞、食积等。

1)中焦痰湿,胃气失和,可用:温胆汤或合用理中汤。

2)偏寒湿证者,可用:藿香正气散/液。

3)偏湿热,表里证明显者,可用:防风通圣散/丸。

4)虚烦失眠,劳复或食复者,可用:栀子豉汤或加枳壳等。

5)表证轻微而少阳证明显,烦温津亏、里寒错杂,可用:前胡桂枝干姜汤。

6)表证轻微而偏属厥阴者,可用:汉传加味麻黄升麻汤。

7)痰饮咳喘不解,可对证合用:三子养亲汤(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8)发病第2~3日常出现的咽痛,多由毒邪伤津结于咽喉所致,可用:升麻、射干、桔梗、陈皮、生甘草,少量等份水煎,待温呡服。

【相关方证】

1、芍药四物解肌汤

芍药、黄芩、升麻、葛根(各3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相关条文:

太阳燥热或中暍,身大热,汗出口渴,或咽痛、或头痛、或热毒斑疹,芍药四物解肌汤主之。(《经方法钥》)

2、知母解肌汤

麻黄(去节)、炙甘草(各2两),石膏、知母、葛根(各3两)。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若已下及自得下,虚热未歇者,除麻黄,加知母、葛根;病热未除,因梦泄者,可除麻黄加白薇、人参各二两,则止。

相关条文:

疗温热病头痛,骨肉烦疼,口燥心闷者;或者夏月天行毒,外寒内热者;或已下之,余热未尽者;或热病自得利,有虚热烦渴者方。(《古今录验》)

3、小陷胸汤

黄连(1两),半夏(4两),栝楼实(约6两)。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相关条文: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汤主之。(《伤寒论》)

4、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熬令黄色,10~15克),大枣(12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相关条文:

支饮不得息;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金匮要略》)

5、苓桂术甘汤

茯苓(4两),桂枝(3两),白术、炙甘草(各2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相关条文:

太阴凉滞,身凉喜暖,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苓桂术甘汤主之。(《经方法钥》)

6、温胆汤

生姜(4两),橘皮(3两),半夏、竹茹、枳实、茯苓(各2两),甘草(1两),大枣(12枚)。

相关条文: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之方。(《千金要方》)

7、理中汤

干姜、白术、炙甘草、人参(各3两)。

上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瘥,顿服三剂。

相关条文:

太阴病,下利,时腹自痛,食饮不消而中满,其人喜唾或呕,久不了了者,此中焦虚寒,理中汤主之。(《经方法钥》)

8、前胡桂枝干姜汤

前胡(8两),黄芩、桂枝(各3两),干姜、牡蛎(熬)、炙甘草(各2两),栝楼根(4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相关条文:

太阳伤寒或中风,五六日不解,或已发汗而复下之。证见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表未解,复传少阳,前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厥阴并太阳中风者,亦主之。(《经方法钥》)

9、枳壳栀子汤

枳壳(4两),栀子(1两),豆豉(4~8两)。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纳枳壳、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纳大黄如搏棋子五六枚,服之愈。(注:古之枳实,乃今之枳壳。)

相关条文:

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宋393

属少阳病,烦热,足冷,郁怒,懊憹不眠,胸中窒而结痛,腹胀便干,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经方法钥》)

四、中西成药的使用

经大量病例观察,中成药的疗效不如中药汤剂,但在没有中药饮片时,可酌情选用以下中西成药缓解或治疗相关病证或症状。

患者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宜随意联用多种药物,西药不可短时间频用,有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请务必遵医嘱。以下药物待症状缓解即可停药,不可长时间服用。

1、葛根汤颗粒:发热,怕冷,无汗或微汗出,头身关节痛,咳嗽,或腹泻等。

2、桂黄清热颗粒:发热,怕冷,头身关节痛,无汗,烦躁,口干渴等。

3、小青龙颗粒:发热,怕风怕冷,咳喘,咳痰,鼻塞,胸闷,或嗅觉味觉减退,舌淡红或舌边尖红,有齿痕,苔白等。

4、小柴胡颗粒:忽冷忽热,或发热后身冷,头晕,眼干涩,口干苦,胸闷,恶心干呕,食欲不振,腹痛或腹泻等。

5、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发热,汗出,不怕冷,头身痛,口干渴,小便黄,舌红等。

6、藿香正气片/液:恶心,呕吐,胃中不适或胃胀,腹泻,舌淡红等。

7、防风通圣丸:身热,身痛,咽痛,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厚等。

8、定喘止嗽丸、咳露口服液、川贝止咳糖浆:烧退后的恢复期的止咳喘、祛痰。

9、苯海拉明:临时止咳。

10、冰硼散、六神丸:咽喉壁红肿痛的临时缓解。

11、感康、对乙酰氨基酚、尼美舒利颗粒等:临时解热镇痛,缓解发热、头身痛等。

12、美林、泰诺林:小儿发烧的临时退热。

五、简便预防与治疗

1、药食同源方

1)生姜60克,葱白3根,大枣3枚,红茶或红糖适量,煮水服用。

服后需盖被微发汗,身上有汗出感即可,不可大汗淋漓。此法有确切的早期治疗和减轻病痛作用,用量需大,在有恶寒时使用效果更显著。出汗后适当饮用温水,达到解渴即可。忌生冷、甜腻饮食。

2)晚间休息时可用生姜、艾叶煮水泡脚。

3)咳嗽或咯痰多者,可用白萝卜、紫苏叶(各适量)煮水服用。

4)咽喉疼痛者,可用麻椒1粒放嘴中含呡,觉缓解即可吐出。

2、非药物疗法

1)退热:高热无汗者,可于大椎穴或加少商穴点刺放血;发热汗出或非高热者,刮痧即可。

2)咽痛、咳嗽或喉中咯痰不出时,可在颈部不适处刮痧或揪痧。

3)恢复期可艾灸(配合适当饮温水)、热敷或揉按足三里穴区,提高恢复效率。

3、简便预防法

除合理佩戴口罩外,配合芝麻香油均匀涂抹鼻腔,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鼻粘膜的保护,进而相对提高对病毒的预防作用。


指导:刘志杰;文:关霖杨,孙建臣,刘云舟。

文源:汉传师承;北京汉传中医研究院 2022-12-16 20:29 发表于北京。


点击分享:

用户评价

    • 免责申明:本平台上所有的信息都是收集网络公开的资料,广大朋友要自己判断、谨慎使用,由此产生后果本网站概不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25240号-1

      联系电话:18684916737   邮箱:cfl8972@163.com 技术支持:英铭长沙网站建设

      支持中医,赞助一下公益,更好地运营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技术支持 英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