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顽固湿疮,一招退!

作者:发布日期:2022-07-28阅读量:853转载量:

手脸脓疮,又痛又痒,诊为湿疮,西医为湿疹,中医称之为浸淫疮。辩证分析患者属湿热蓄结,故以清热除湿、解毒止痒治。但一切用药皆以临床上的实际为准,根据兼证进行加减化裁,病重药轻,于病无益,唯药病相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顽固湿疮,一招退!

初诊:湿疮(浸淫疮)

基本信息

【患者】徐某,女,43岁,20211117日初诊。

【主诉】掌指脓疮近2年。

【病史】患者两年前出现手上、脸上出现一些脓疮,又痛又痒,到当地医院治疗(用药不详),未见明显好转,遂经人介绍到我处求治。

【现症状】两手掌指布满脓疮,脸上亦有大片分布,痛痒难耐,一抓就流黄水,晚上加重,晨起有白痰,口干口苦,大便有些干,纳可,寐可,小便正常。舌红苔黄,脉滑数。

【既往史】乳腺纤维瘤切除。

诊治

【诊断】湿疮(浸淫疮)。

【证型】湿热蓄结。

【治则】清热除湿,解毒止痒。

【拟方】除湿胃苓汤、白虎汤、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炒苍术15克,厚朴15克,陈皮15克,猪苓15克,泽泻20克,茯苓15克,炒白术15克,滑石30克,栀子15克,防风10克,木通10克,甘草10克,金银花30克,连翘15克,苦参30克,土茯苓30克,败酱草15克,鱼腥草15克,牡丹皮10克,地肤子15克,白鲜皮15克,蝉蜕10克,玄参30克,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柴胡2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萆薢15克,薏苡仁30克,蒲公英15克,薄荷10克,天花粉30克,白芷10克,牛蒡子10克,7剂,水煎服,日一剂,三次温服。

疗效

患者服药后手部没有太大变化,脸部脓疮减少,皮肤开始变白,变光滑了。此乃药已起效,但因病程较长,故需继服,效不更方,更进7剂。患者再服7剂后,手部的脓疮也开始消失,后经稍做调整,又服了一次,2年多的湿疮完全痊愈。

【辩证分析】

本例患者手掌,脸上都有脓疮,流黄水,病属湿疮,即西医所说的湿疹,其临床表现与中医古代文献记载的“浸淫疮”相类似。

浸淫疮为遍发的瘙痒渗出性皮肤病.因其浸淫全身故名浸淫疮。以初生甚小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为特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季节。西医称之为泛发性湿疹。

浸淫疮之名,首见于汉《金匮要略》,经文简略:“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黄连粉主之。”后世对浸淫疮注释不一,若从口腔亦发病而说,似指天疱疮而言;若以黄连粉主之,则治法简单,亦可能指黄水疮而言。隋《诸病源候论·浸淫疮候》云:“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侵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以其渐渐增长,因名浸淫也。”其后,宋《圣济总录·浸淫疮》日:“风热蕴于心经,则神志躁郁,气血鼓作,发于肌肤而为浸淫疮也.其状初生甚微,痒痛汁出,渐以周体,若水之浸渍,淫浃不止,故日浸淫。”宋、明、清代外科诸书,陈陈相因,大同小异。

本病发病内因为心火、脾湿、肝风等,外因为风湿热邪所致。患者多因嗜食辛辣腥膻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蕴,或素体湿热偏盛,或因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加之外感风热湿邪,湿热郁遏肌表,而发为本病。

本例证属湿热蓄结,故以清热除湿、解毒止痒。

【方药解析】

本例患者病程长,病势缠绵,久病必用重剂。故以除湿胃苓汤为主,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加味化裁。

除湿胃苓汤由苍术(炒)、厚朴(姜炒)、陈皮、猪苓、泽泻、茯苓、白术(炒)、滑石、防风、山栀子(生研)、木通,肉桂、甘草(生)组成。从方药组成来看,包含平胃散和五苓散。平胃散燥湿运脾,五苓散温阳化气,二者合方就能形成胃苓汤,再加滑石、防风、栀子、木通等中药,就形成了能够健脾除湿清热的除湿胃苓汤。

方中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具有良好的燥湿健脾、祛风除湿的作用;厚朴味苦、辛,性温,归脾、胃、大肠经,具有良好的行气燥湿之功;陈皮、赤茯苓燥湿健脾;猪苓利水渗湿;泽泻利水渗湿泄热;防风祛风胜湿,痒自风而来,合苍术祛风而止痒;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合苍术共奏祛湿健脾之能;栀子苦寒清热、凉血兼能燥湿,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以配合二术共奏止痒之效;滑石祛湿、敛疮,木通利尿,二者相合引湿从下走;肉桂振奋脾阳;生甘草清热解毒且调和诸药,是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健脾、除湿止痒之功。可治疗湿疹、脂溢性皮炎、带状疱疹、荨麻疹、痤疮等属于脾虚湿蕴之证。

此处去肉桂,更加金银花、连翘、苦参、土茯苓、败酱草、玄参、蒲公英以增清热解毒之力,加生石膏、知母、柴胡、黄芩、黄连以清上中焦之热,萆薢、薏苡仁以利湿,丹皮、地肤子、白鲜皮、蝉蜕、以凉血祛风止痒,天花粉、白芷以排脓,牛蒡子可清热,更可润肠排便。

【治疗经验】

湿疮患者总以湿为主,其湿不去,则病难除,但由于湿邪粘腻,不易速去,湿性重浊,易阻滞气机,湿邪侵袭人体发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故在治疗时,除湿为第一要务,但在临床上更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到兼证的出现,根据兼证予以加减化裁。比如湿气过重者,可以酌加强化湿的作用;如果热势较盛的话,可以酌情加强清热祛湿的能力。例如本例患者,病情多年未愈,病势缠绵,故加以大量清热解毒之药,同时病人痛痒难耐,痛苦不堪,故加大量祛风止痒之品。病重药轻,于病无益,唯药病相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来源:张胜兵中医


点击分享:

用户评价

    • 免责申明:本平台上所有的信息都是收集网络公开的资料,广大朋友要自己判断、谨慎使用,由此产生后果本网站概不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25240号-1

      联系电话:18684916737   邮箱:cfl8972@163.com 技术支持:英铭长沙网站建设

      支持中医,赞助一下公益,更好地运营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技术支持 英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