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二陈消瘰方消除体内痰湿、肿物、包块

作者:徐书,陈潮祖发布日期:2022-03-31阅读量:1723转载量:

徐书教授总结痰瘤之病因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津液不能输布运行,聚而为痰,痰随气行,窜于皮下,则成痰核;窜于五脏,痰阻隧道,气血瘀滞,经络不通则形结节癌肿,日久则发生疼痛。

二陈消瘰方消除体内痰湿、肿物、包块

其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出痰瘤效方:二陈消瘰汤。

【组成】半夏12克,茯苓3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玄参10克,浙贝母20克,牡蛎30克,白芥子10克。

【方解】本方由二陈汤及消瘰丸化裁得之。二陈汤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乃化痰之祖剂。消瘰丸见于《医学心悟》所载,由玄参、贝母、牡蛎组成。《药性赋》载玄参具有“散瘿瘤瘰疬”之功,《体草纲目》云牡蛎具有“消癥瘕积块,瘿疾结核”之效;甄权云贝母有“治项下瘿瘤疾”之力。此二方一个可以化痰,一个可以软坚消瘤,故组成二陈消瘰汤,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痰核、淋巴结肿大、内脏肿瘤等症皆有良效。

【加减方法】

1、气虚者,重用参芪以补肺、脾、肾三脏之气,气行则血行,气化则痰消。

2、瘀血重者,可加当归、丹参、乳香、没药。

3、痰核瘀滞较重者,可加炮山甲、地龙、全虫、制马钱子以通络化瘀。

4、阳虚者,加鹿角片。

5、肿块坚硬者,加四味软坚汤及三棱、莪术、海藻、昆布。

【临证心悟】痰瘤之证,其病机在于,肺、脾、肾亏虚为本,津液停留,外感六淫之邪与津液互结而形成热痰、寒痰之候。痰阻经隧,气血瘀滞,经络不通则形成结节肿块。

《临证备要》云:“腋下结核如卵,皮质不变,多因肝气痰浊,凝滞而成,俗称痰核。”

痰瘤之病因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津液不能输布运行,聚而为痰,痰随气行,窜于皮下,则成痰核;窜于五脏,痰阻髓道,气血瘀滞,经络不通则形成结节癌肿,日久则发生疼痛。

余临床中虽多以消瘰丸治阴虚火旺之证,然凡阳虚者,可配伍附子、鹿角片,或合阳和汤,寒热同用,其功效更佳。

【验案集粹】吴某,女,67岁,2017821日初诊。

现病史:发现颈部两侧多发性淋巴结肿大,左侧颈部有一枚如鸡蛋大,右侧颈部有三枚如葡萄大小,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就诊于无锡第一人民医院,考虑为淋巴瘤可能,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遂求治于中医。

刻下: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口干口苦,大便黏腻不爽,舌质偏红苔白腻,脉弦细滑。

辨证:少阳夹痰。

治法:和解少阳,清气化痰。

方药:二陈消瘰汤加减。

柴胡10克,黄芩9克,党参10克,半夏12克,甘草6克,牡蛎30克,茯苓30克,陈皮10克,玄参10克,浙贝母20克,白芥子10克,龙胆草10克,天花粉10克,夏枯草15克,蒲公英20克,14剂。

二诊:药后颈部淋巴结变软,腋窝淋巴结消失,轻微口干,口苦消失,上方加三棱10克,莪术10克,海藻30克,昆布30克,14剂后以此方随证加减全蝎、蜈蚣、山慈菇、猫爪草等。

三月后随访得知,双侧颈部淋巴结消失,至今无复发。

编者按:艾儒棣教授亦有一治疗痰湿凝滞所致肉瘤、筋瘤之方,其与徐书教授之二陈消瘰方皆以二陈汤加味变化而来,可供读者互参。

化痰消核丸(艾儒棣方):白芥子15克,茯苓15克,半夏12克,陈皮10克,生黄芪40克,鸡血藤24克,台乌药15克,香附子10克,山慈菇10克,淡海藻15克,淡昆布15克,甘草3克。

用法: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服1丸,13次。亦可水煎服。

主治:肉瘤(脂肪瘤)、筋瘤(纤维瘤)、痰核等病。

脾主运化水谷,亦主肌肉;腠理三焦是津气运行通道。

此方所治肉瘤、筋瘤,是因脾运不健,脂凝液积,阻于腠理三焦局部而成。

脂凝于肌,腠理不通,形成包块,即成肉瘤;阻于膜原,组织增生,即成筋瘤。津凝成痰,阻于肌腠局部,即成痰核。

此证脾运不健是本,脂凝液积,形成肿瘤是标。

扶正健脾治其本虚,化痰散结治其标实,本应一视同仁,但因肿瘤已成,痼结难消,若不积极散结,实难获效,着重消肿溃坚,才是明智之举。

此方由二陈汤加味而成。方中半夏燥湿运脾,陈皮芳香醒脾,茯苓甘淡实脾,黄芪、甘草益气健脾,五药澄本清源,亦即扶正健脾之法也。

半夏为祛痰要药,有善祛皮里膜外之痰的白芥子相引,可消膜腠之痰;有淡渗水湿的茯苓相助,可令痰湿下出。

配陈皮、香附、台乌药疏理气机,有气行则津行之意。

伍鸡血藤活血通络,有气血津液齐通之功。

上药虽有调中行气、活血、化湿作用,终非拔病之药,故又配伍消肿散结的山慈菇,软坚散结的昆布、海藻,披坚执锐,直捣黄龙,可收消肿溃坚功效。

海藻与甘草同用,取其相反相激,而增溃坚散结之功。

但须注意二药用量,海藻一般用15克,甘草一般用3克,体壮者可用6克。如果甘草之量再大,即有毒副作用。慎之。

肉瘤、筋瘤均较顽固,非短期可愈。上方一可阻止其发展,二可逐渐消散其肿形,是余学生艾儒棣从事外科临证多年心得,如遇此证,不妨一试。


本文摘自《屡试屡效方》《治法与方剂》


点击分享:

用户评价

    • 免责申明:本平台上所有的信息都是收集网络公开的资料,广大朋友要自己判断、谨慎使用,由此产生后果本网站概不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25240号-1

      联系电话:18684916737   邮箱:cfl8972@163.com 技术支持:英铭长沙网站建设

      支持中医,赞助一下公益,更好地运营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技术支持 英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