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于天源教授应用膻中穴治疗神志病经验撷要

作者:王厚融发布日期:2022-03-24阅读量:1293转载量:

于天源,北京市教学名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推拿学”学科负责人。从事推拿教学、临床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独具特色,对许多穴位进行了传承和新用、新解。

膻中,任脉穴;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任脉五经交会穴;为心包募穴,气会穴。

于天源教授应用膻中穴治疗神志病经验撷要

《灵枢•胀论》载:“膻中者,君主之宫城也”,“宫城”可以理解为心之外围;《素问•灵兰秘典论》:“膻中者,臣使之官”,“臣使”即为心外卫之气,称心气,故本穴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胸闷、心痛;咳嗽、气喘;噎嗝;产后缺乳等病症。

于教授结合长期实践经验,扩展了膻中穴的临床操作法,单用膻中穴或与其他穴位配伍治疗失眠、心慌、胸闷等神志病,常获良效。现将于教授临床使用膻中穴经验介绍如下:

一、临床应用口诀

于教授在使用膻中穴时有4句口诀,即刺激量轻心神安、联合刺激重调神、离穴守经范围大、走气开胸方向全。

1、刺激量轻心神安

此法适用于气虚、气陷导致的失眠、头痛、头昏等症,一般使用针刺平刺。

膻中穴下为第45肋间神经前皮支。针刺治疗时,轻刺激是为了减少患者的疼痛和抗拒心理。《黄帝内经》《针灸大成》一般要求此穴禁针,近代文献报道针刺膻中穴为浅刺,一般刺入10~16mm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采用0.30mm×50mm一次性毫针,向上平刺,快速、一次进针约45mm,无任何操作改变进针深度或针体角度,取宁心而不扰神明之意。

由于刺入更深,使不行针也可快速得气,达到治疗所需针感。进针同时配合语音引导,留针30min

2、联合刺激重调神

滞针降气法为滞针法联合降气法,适用于肝气上逆等气机运行不畅导致的偏头痛、烦躁、惊悸、谵语等症;宁心安神法为膻中联合其他腧穴针刺,适用于治疗抑郁、焦虑、重度失眠等症。

①滞针降气法

操作:采用0.30mm×50mm一次性毫针,向上平刺约45mm后,向一个方向捻针至滞针,注意速度适中、均匀,以免扰乱心神。至针下出现滞涩、沉紧感时停止。此法针感强烈,配合语音引导的同时提针至外出20mm左右,如此反复3~5次,留针30min

治疗结束时,采用降气法,即反向转动使针身和肌肉纤维松开,缓慢出针。滞针刺法的作用是加强针感和得气感应,降气法可以引气下行,两种手法联合能够调节紊乱的气机。同时可配内关以加强宽胸理气之效,配章门加强疏肝理气之效。

②宁心安神法

配穴:背部: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膈俞;头部:百会、头 维、神庭;四肢部:内关、三阴交(孕妇禁针)。

操作:采用0.30mm×50mm一次性毫针,背俞穴向脊柱方向斜刺35~40mm,小幅度捻转或不行手法,留针30min;四肢部腧穴:直刺20~40mm;头部腧穴:平刺35mm;膻中:向上平刺45mm,留针30min,每10分钟行针1次,平补平泻2~3min,以维持针感。

五脏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而刺激有特异性反应点的五脏背俞穴可以达到很好的调神目的。脑为元神之府,头部穴可增强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性,调节神经系统进而调神。

内关配合三阴交,是经典的调神针法,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可宽胸理气、祛邪安神,配合三阴交引气下行,肝、脾、肾三脏同调,协助主穴膻中,共奏养心安神、理气调神之功。

于天源教授应用膻中穴治疗神志病经验撷要

3、离穴守经范围大

适用于气虚或围绝经期综合征导致的烦躁、心悸、头晕等症,一般使用推拿掌摩法和掌推法。

操作:

重在用膻不在中:本穴推拿操作时,一般教材使用摩法中的指摩法进行治疗,即摩膻中,用示指、中指、环指、小指指腹附着于治疗部位上,做环形、有节律的抚摩。而于教授认为“摩膻中不如摩膻”。

膻,同袒,有胸中之意。摩膻,即大范围掌摩胸前部,用掌置于胸前部,做大范围环形、有节律的抚摩,操作5~10min,使开胸顺气、宁心安神之功更强。

重在用线不在点:推拿操作时,于教授重用“中线”而非“中点”,“中点”即膻中穴,“中线”即任脉,为离穴不离经之意。用掌推法从璇玑穴推至气海穴,操作5~10min,开胸降气之效立显。

膻中穴旁开2寸为足少阴经循行部位、旁开6寸为足太阴经循行部位,再向外为手三阴经由体表循行入体内的部位,在此处大范围操作可调节多脏腑之气;且任脉为“阴脉之海”,汇聚一身阴气,上通于脑、下络于肾,可增强整体调节作用。

4、走气开胸方向全

适用于肝气郁滞、气机升降失调导致的实证抑郁、头痛、太息等症,一般使用推拿按法、推法、抹法等。

操作:

首先下推膻中:以掌推法从璇玑穴推至气海穴,推时胸部力量重、腹部力量轻,胸部速度慢、腹部速度快。推完任脉推足阳明胃经(胸至小腹段)、足少阳胆经(胁肋至风市段)。在患者一呼一吸间推一次,推时加语音引导,操作5~10min

此手法只用推法,以任脉、足阳明经、足少阳经为主,但足少阴经、足厥阴经、足太阴经亦被掌所覆盖,有一法推六经的效果。

其次分抹膻中:用双手掌侧,从膻中上抹至玉堂,用力宜轻、速度宜缓;继双手大鱼际分推至中府、云门,稍按。如此重复操作,覆盖整个上胸部;或分推至期门处,稍按,覆盖胁肋部,操作5~10min。本法可理肺开胸、顺气舒郁。

这一操作法中实际包括摩、推、抹、按4个手法,覆盖胸及侧胸部。推拿可以激发经气、调畅身体局部气血的运行,尤其膻中聚胸中之气,可调节全身之气。结合“离穴守经”的特点,于教授大范围使用温通手法治疗,达到温通经络、调畅气机的作用,还可防止气集聚于治疗部位,引气下行,使患者感到舒适。

二、典型病例

患者,女,26岁,于 20201015日就诊。主诉:失眠半年,加重1周。

现病史:因工作不顺心、压力大,出现失眠,持续半年。伴胸中懊恼、性急易怒,动则哭闹,两胁胀痛。就诊于当地医院,服用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近1周症状加重,遂来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门诊部中医科就诊。

刻下症:晚睡早起,入睡困难,睡中易惊醒,惊醒后难以再次入睡,伴胸闷,呼吸不畅。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脉弦。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肝阳化火证)。

治则:降气、疏肝、安神。取穴:膻中、期门、百会、神庭、头维、内关、三阴交。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采用0.30mm×50mm一次性毫针,首针膻中以养心、调气,进针约45mm,行滞针降气法,患者情绪即刻平复。继针刺期门,斜刺约35mm;百会、神庭、头维向后平刺约35mm;内关、三阴交直刺约35mm。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除膻中外,诸穴予平补平泻法。留针治疗期间发现患者入睡,后不再行针。

二诊(20201017日)时,患者描述初诊结束当日未出现睡中惊醒情况,现入睡困难症状缓解,舌红,脉弦,小便可、大便干。遵初诊针刺处方,继续治疗。

三诊(20201022日)时,患者描述入睡困难明显缓解,基本未再发生睡中惊醒情况,情绪急躁易怒有所缓解,舌淡红,脉弦,二便可。加心俞、肝俞、脾俞、膈俞,向脊柱方向斜刺约35mm

后按此方案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8次,诸症消失,性情温和。随访1个月,睡眠良好。

按语:失眠属于神志病范畴,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失眠的关键病机是各种情志失调因素导致心神失养而不得正常睡眠。本案患者由于个人工作、生活原因,致情志不遂,气机运动失常,气郁化火,上扰清窍,出现失眠症状。辨证为肝阳化火,故以疏肝降气、安神助眠为治则。以膻中为主穴,行滞针降气刺法,气机顺畅,则郁解火平,清窍功能得以恢复,同时改善了胸闷、呼吸不畅的症状。

期门为肝之募穴,长于治疗本脏腑病症,可助膻中疏肝经之气,同时缓解两胁胀痛。百会位于巅顶,配合神庭、头维,调节“头气街”气机,宁神降逆,潜阳镇惊。内关为八脉交会穴,可以治疗心、胸部疾患,配合三阴交有滋阴潜阳、平肝安神之用。

三诊患者失眠主症已基本缓解,但仍存在情绪急躁、易怒,故增加心俞、肝俞等背俞穴,五脏藏神,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的地方,可使脏腑经气通畅、旺盛。诸穴共奏宁心、调气、安神之功,故获良效。

于教授临床善用针刺和推拿膻中穴治疗疾病。针刺强调取穴准、进针快,安神时轻刺激、不行手法,降气时按病情重刺激。推拿强调用温通类手法,温气海、调气机、和阴阳,使机体神安气和。

本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


本文摘自期刊《中国针灸》,202133


点击分享:

用户评价

    • 免责申明:本平台上所有的信息都是收集网络公开的资料,广大朋友要自己判断、谨慎使用,由此产生后果本网站概不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25240号-1

      联系电话:18684916737   邮箱:cfl8972@163.com 技术支持:英铭长沙网站建设

      支持中医,赞助一下公益,更好地运营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技术支持 英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