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各位名医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经验

作者:发布日期:2021-06-03阅读量:885转载量:

各位名医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经验

紧张性头痛是比偏头痛更为多见的一种常见病。起病多在30岁前后,女性多于男性。临床表现:钝痛、胀痛、压迫麻木或束带样紧箍感,涉及双颞侧、枕、额、顶或全头部。呈轻中度发作性或持续性,不因体力活动而加重,病程数小时、数日至数年不等。

疼痛部位肌肉可有触痛或压痛,有时出现头发牵拉性痛,头颈、肩背部肌肉有僵硬感,转颈时尤为明显。多数病人伴有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

紧张性头痛属于中医“头风”、“内伤头痛”的范畴。精神紧张,首先影响心肝功能。人体的精神活动分属五脏,而心肝为主。

心藏神,是一切精神活动之总司,故精神紧张,首伤心神。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精神紧张,肝失疏泄,气机失调,气血不和,经脉不畅,发生头痛。

久劳伤筋是发生紧张性头痛的主要病机之一,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以及各种活动都会消耗气血,所谓“劳则气耗”。气血耗伤,精神神志活动以及筋脉肌肉失于荣养,发生本病。

一、赵金铎《医话医论荟要》

疏风通络、调和营卫法,适用于狭义的头风。病由起居不慎,栉沐取凉,醉饱仰卧,而致贼风入侵脑络所致。其证发无定时,发则头汗出而恶风,每值刮风的前一日症状加重,或口不知味,脉多浮弦或浮缓。或但有发作性头痛,而余无不适。

临床每遇此证,若汗出恶风、脉浮缓者,则以调和营卫,辛甘化风之法施治,方用加味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浮小麦、吴茱萸、荆芥炭、钩藤、白蒺藜)。若舌脉如常、无证可辨者,采用单方蝎梅散(全蝎3克炒研细,梅片少许研细,二药调匀,用少许吸鼻中,左痛吸右,右痛吸左,两侧痛吸两鼻,每日二三次)。此方功主疏风通络,用之效捷,不可以其简便而忽视之。

二、夏度衡《名医名方录》

用四味芍药汤治疗肝阴血不足、肝阳偏亢而化风上扰之头疼,处方组成:白芍药30克,生牡蛎30克,紫丹参15克,生甘草15克,水煎服。

功能:柔肝潜阳熄风,和络缓急止痛。视病情轻重日煎数次或数剂服用。

三、顾丕荣《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头痛眩晕专辑》

头痛需分经论治。

头角属少阳,由于肝火移胆,胆火窜络上腾,两头角痛甚则恶,久痛不止,邪痹络道。宜养肝清胆,疏运机枢,佐之虫蚁蠕动之物,出阳入阴以搜络邪。药用:焦白术10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生地15克,柴胡15克,黄芩12克,姜半夏10克,茯苓10克,全蝎5克,蜂房12克,薄荷3克,生草3克。

巅顶痛,夫厥阴之脉上至巅顶,由于厥气上逆,痰随气升,痛作则呕吐清涎,吴茱萸汤加味治之。药用:吴茱萸6克,炒党参12克,半夏10克,藁本10克,生草6克,鲜生姜5片,红枣3枚。

四、关幼波《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自拟养血平肝汤治疗久治不愈的顽固性头痛,包括神经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等疾患。处方组成:旋覆花10克,生赭石10克,生石膏10克,首乌藤30克,当归10克,杭白芍10克,川芎10克,生地10克,杭菊花10克,木瓜10克,香附10克,甘草10克。

功能:养血平肝,散风止痛。

用法:日1剂,水煎分2次服。

“顽固性头痛”多以头痛时作时止,缠绵日久,经过各种治疗收效不大而名之。其病机是虚、滞、痰、瘀。故以补血而又活血的四物汤为主,取旋覆代赭汤的主药旋覆花、代赭石以平肝、降逆、疏气、化痰;佐以酸涩而温的木瓜以调和肝脾,且与白芍、甘草同伍,酸甘化阴,育阴缓急止痛;方中加入生石膏,旨在有热可清,无热可平可降,与四物汤配伍相反相成;另遣香附行气解郁;配川芎气血双调;用首乌藤以养阴安神;菊花清肝平肝。共奏养血平肝,活血化痰之效。该方经临证使用效果甚佳。

加减:血脉壅滞明显而见刺痛者,加红花10克,通血脉、消瘀滞;属肝气上冲之头痛头晕者,加珍珠母30克,生石决明30克,以镇潜之;面红目赤昏花等肝火较旺者,加钩藤30克,配合杭菊、旋覆花,以清利头目;若腰膝酸软加川断10克,枸杞子10克,牛膝10克补肾气;阴虚明显见五心烦热,口干者,加北沙参30克,石斛10克,以滋养阴液。

五、范国梁《方药传真——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精选》

善用芍药、甘草、干姜汤治疗各种非器质性疼痛,表现为寒证者,组成:芍药30克,炙甘草10克,干姜15克。

六、陈宝田《经方临床应用》

偏头痛、肌紧张性头痛以及二者的混合性头痛时,以大便秘结,作为投药指征。

神经系统检查均正常,头颅CT扫描、脑电图、脑超声波等物理检查无异常,唯觉头痛,以桃核承气汤为基础方;头痛恶心呕吐者,加煅磁石、石决明、钩藤、豨莶草、菊花、地龙;仍不解者,加全蝎、蜈蚣;烦躁易怒较重者,加龙胆草、黄连;睡眠不佳者,加煅磁石、珍珠母、茯神、竹叶、灯心草、合欢皮;舌质瘀斑重者,加乳香、没药、茺蔚子。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本文选摘自《神经精神病经方论治》,丁元庆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7.6


点击分享:

用户评价

    • 免责申明:本平台上所有的信息都是收集网络公开的资料,广大朋友要自己判断、谨慎使用,由此产生后果本网站概不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25240号-1

      联系电话:18684916737   邮箱:cfl8972@163.com 技术支持:英铭长沙网站建设

      支持中医,赞助一下公益,更好地运营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技术支持 英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