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什么是胆阳虚?

作者:发布日期:2021-04-26阅读量:2636转载量:

什么是胆阳虚?

古今中医界对胆阳虚论述甚少,本文对胆阳虚试作探讨,以期能更全面地认识和治疗胆系及与胆相关的疾病,维护脏腑学说的完整性。

胆阳虚客观存在

五脏六腑均有阴、阳、虚、实,而胆却极少有人提出胆阳虚,论述胆时只重视实证而少论及虚证;虚证中只论述胆气虚,而忽视了胆阳虚,在胆病分型上,也未给胆阳虚一定的位置。

一般认为,胆为中正之官,性刚,为甲木,司相火,以通降下行为顺,胆病无补法。如詹锐文等认为:“胆性刚,喜疏泄,胆病无补法,以通为补。”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五版)亦提出:“胆性刚直,故在病理情况下,多表现为火旺之证。”

笔者认为,胆阳虚是客观存在的,五脏六腑均有阳虚,故胆亦应有阳虚的存在。

胆阳虚的客观存在,古今医者从不同角度和程度上有所认识。《千金要方》指出:“左手关上脉阳虚者,足少阳经也。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摇,躄不能起,僵肝,目黄,失精,,名曰胆虚寒也。”陈潮祖亦指出:“胆气虚寒,指外寒相侵或自身阳虚引起胆道的病理改变。”但这些认识未充分引起重视和加以深入研究。

胆阳虚的概念

胆阳虚与胆气虚是相联系的。《中医大辞典》谓:“胆气,指胆的功能活动,体内各脏腑机能所以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有赖于胆气的生发和条达。”

胆气功能有三:一主决断;二助运化;三升清气。

此外,胆气对五脏六腑始有影响。

张景岳说:“胆附于肝,主少阳春生之气,有生则生,无生则死。故经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者,正以胆中生气为万化之元也。”说明胆气强弱,关系到气血的调达,从而影响五脏六腑。

所谓胆阳虚,是指胆之阳气不足,功能衰退,影响胆主决断、助动化、升清气功能以及他脏功能,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病变。胆阳虚多由胆气虚的进一步发展而来,并具有胆经虚寒的表现。

胆阳虚的病因病机

一、素体胆阳不足,或感受寒湿,内侵胆腑,损伤胆阳,导致胆阳虚;使胆的升降功能失职,以致寒邪凝结,胆汁瘀滞而致病。

正如陈潮祖指出:“胆经也有虚寒证候,此证常因寒邪从表入里,传胆经,或因肝胆本身阳虚(功能衰退),致使寒凝气结而呈胆道痉挛,津液不通而呈窒塞疼痛。

二、胆系疾病过用寒凉通降药物(包括药量及用药时间),损伤胆之阳气,形成胆阳虚;使胆用难展,升降失职,寒凝胆汁瘀结,日久形成结石,正如天寒地冻,水结成冰一样。

徐景藩说:“胆石症与黄疸相似,在病程中可出现湿从寒化。形成寒湿的基础是阳气不振。”

三、素体脾胃阳虚,复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湿聚生痰,痰湿阻于肝胆,损伤阳气。

四、大惊卒恐或外伤,使胆伤气败液泄,阳随阴去,致使胆阳亏损,生气衰败。

故张景岳说:“胆黄症,凡大惊卒恐及斗欧伤者皆有之,其证则无火无湿,其人则昏沉困倦,其色则正黄如染,凡此数证,皆因伤胆,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凡遇此证,务宜大用甘温速救元气。”

胆阳虚的脉证表现及鉴别

一、胆阳虚证多见于“不寐”、“胁痛”、“黄疸”、“心悸”等病中。

脉症表现主要有:右上腹隐痛或胀痛,喜温喜按,甚则出现绞痛;胆怯,怔忡,大便易溏后干燥;或见身目黄色晦暗如烟熏,口干苦而不欲饮水。舌质淡、胖或暗色,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而无力,左关尤甚等。凡此种种,皆因胆之阳气亏虚,气机升降失职,胆用难展而成。

二、鉴别:本证应与“胆气虚证”、“肝阳虚证”、“胃阳虚证”相鉴别。

1. 与胆气虚证鉴别

二者同属胆的功能不足,但有程度上的差别。胆气虚证多由情志内伤,或气虚及胆,症见胆怯怔忡,善恐易惊,失眠多梦,遇事不决,或兼头晕,视物昏花等;而胆阳虚多由胆气虚进一步发展损伤胆阳,或素体胆阳不足,症状表现则在胆气虚基础上,兼有畏寒、四肢不温、右上腹冷痛等。

2. 与肝阳虚证鉴别

肝阳虚证与胆阳虚证均属阳虚,且互相影响,出现肝胆阳虚。二者临床均可出现胁痛,四肢不温,畏寒,善恐,乏力身倦,面青,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而无力,左关尤甚等。

鉴别点在于:肝阳虚证,病本在肝,肝藏血,主疏泄,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肝阳虚除上述共同症状外,另见头身麻木,视物不明或眼生黑花,指甲枯淡,或筋寒挛缩,阳痿不举或举而不坚,睾丸冷囊湿,女子则月事不调,带下清冷等。

胆阳虚证,病本在胆,胆主决断,升发清气,助脾化食,胆阳虚除上述共同症状外,另可见胆怯易惊,虚烦不寐,遇事不决,厌食,呕苦,便溏,或见黄疸晦暗等。

3. 与胃阳虚证鉴别

胆属甲木,胃属戊土,生理上二者相互促进,同气相求,概括为“胆随胃降”,“胃随胆升”,病理上互相影响。胃阳虚证与胆阳虚证均可见呕吐,冷痛,喜热喜按,畏寒,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胃阳虚证,是胃阳不足,或胃阳损伤,阳虚生内寒的虚寒证,除共同症状外,尚见胃脘冷痛,泛吐清水,胃痛绵绵兼有空腹痛甚,食后痛减的特点,脉象右关沉弱。

胆阳虚证是胆的阳气不足,除共同症状外,尚有右上腹冷痛,胆怯易惊,遇事不决,呕苦,虚烦不寐,脉象左关沉弱。

胆阳虚的治疗

胆阳虚的治疗,张景岳说:“凡遇此症,务宜大用甘温速救元气……凡诸用药,大都宜同阴黄症治法,当必有得生者。”

陈潮祖谓:“胆经也有虚寒证候……选用桂枝、生姜、干姜之类以辛温通阳,散其凝结之寒;白芍、甘草、大枣之类柔肝缓急,治其拘挛之痛;或用利胆通腑之品,开其窒塞。代表方如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三物白散。”

徐景藩谓:“一旦寒湿之象较显著,个人经验常用制附子为主药。附子具温通作用,其性善走。”

根据诸贤用药经验,结合笔者临床肤浅体会,认为胆阳虚的治疗应温胆益气,常用药物如黄芪、党参、桂枝、生姜、附片、柴胡、白芍、木香,代表方为温胆汤(姜半夏、陈皮、茯苓、生姜、附片、黄芪、桂枝、木香、柴胡)。

《医方集解·温胆汤》云:“此足少阳阳明药也,橘半生姜之辛温以导痰止呕,即以之温胆。”

若以胆怯易惊、虚烦不寐为主者,温胆汤去柴胡、木香,加炒枣仁、龙齿;以右上腹痛为主者,温胆汤去茯苓,加郁金、白芍;以黄疸晦暗为主者,用温胆汤合茵陈术附汤化裁;若胆阳虚日久失治,常影响心阳,导致心胆阳虚,而见心悸怔忡、胆怯失眠等,温胆汤去生姜、柴胡、陈皮,加党参、炒枣仁;若胆阳虚影响肝阳,导致肝胆阳虚,宜用温胆汤加党参、白芍、当归、巴戟天、淫羊藿等。

【临证举例】

例一、张某,男,50岁,干部。1979108日诊。素体肥胖,患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多年,常服中西药物。1年前胸闷心悸加重,伴失眠多梦,食欲不振,痰多咳嗽,胆怯气喘,经多方诊治,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两月前失眠加重,甚则通宵不寐,精神疲乏,困倦无力,时有恐惧感。

前医诊为心脾气虚,用归脾汤、酸枣仁汤等治疗罔效。察其舌质淡、苔白微腻,脉细而滑。审是胆阳虚证,兼有痰湿内蕴,治宜温胆益气,佐化痰除湿,方用温胆汤加减:党参、茯苓各15g,半夏12g,陈皮、远志8g、菖蒲、肉桂各6g、枳实、生姜各10g。服2剂,症状略为减轻,继以上方加附片10g,秫米30g,服3剂,睡眠复常,且心悸、咳嗽明显减轻。

例二、蔡某,女,46岁,职员。199793日诊。患“慢性胆囊炎”2年多,屡服清肝泻火、利胆除湿药,初服症状明显减轻,近1年来反复发作,疼痛加重,经服中西药物疗效不佳。历医数人,凡疏肝、行气、健脾、利胆等药无不尝试。

刻诊见右胁胁胀满疼痛,呕吐泛酸,食欲不振,厌油,伴头昏目眩,失眠多梦,善惊恐。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先以肝郁脾虚、肝脉受阻论治,予柴胡疏肝散治疗未效;后得之患者右上腹冷痛,喜热饮,热敷后疼痛减轻,口淡乏味,且心虚胆怯,故认识此乃过服苦寒之药损伤胆阳,证为胆阳虚,治拟温胆益气、散寒止痛。

以温胆汤化裁:附片、桂枝、柴胡、厚朴各12g,白芍15g,吴茱萸6g,干姜10g,黄芪30g,炙甘草6g。服2剂,症状明显减轻,守方又进4剂,疼痛停止,食欲转佳。后以柴芍六君子加味调服,以作善后之图,门诊随访10年,未见再发。

【结语】既往中医界对胆的研究,只重视其实证而很少论及虚证,讨论胆气虚而忽视了胆阳虚,既不利于维护脏腑学说的完整性,又使一些慢性胆系疾病和与胆相关的疾病,因缺乏完整的治疗方法而迁延难愈。

本文对胆阳虚的讨论,可为此类疾病治疗提供某些思路,并使脏腑学说更为完整、更为系统。


点击分享:

用户评价

    • 免责申明:本平台上所有的信息都是收集网络公开的资料,广大朋友要自己判断、谨慎使用,由此产生后果本网站概不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25240号-1

      联系电话:18684916737   邮箱:cfl8972@163.com 技术支持:英铭长沙网站建设

      支持中医,赞助一下公益,更好地运营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技术支持 英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