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治疗反流性胃炎三个好方

作者:发布日期:2021-04-06阅读量:3896转载量:

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非常多见。其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饱胀感或不适,有隐痛或剧痛,常呈周期性发作。有的早晨出现恶心、口干、口苦,伴有腹胀、嗳气、反酸、烧心,呕吐、食欲减退和消瘦等症状。

胆汁反流性胃炎

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造成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根源。这类患者一般平时喜欢吃油腻的食物,大冷大热、嗜食辛辣、喝酒吸烟等。由于嗜食辛辣、过食肥甘,内热蓄积,导致性情烦躁,容易生气发火,从而又会加重病情。有的人,一边吃热气腾腾的麻辣火锅,一边用冰镇啤酒以缓其热渴,时间久了,怎么会不得反流性胃炎呢?

中医认为,该病属于“胃脘痛”、“痞证”等范畴。《灵枢·四时气篇》云:“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怆怆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云:“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土性暴,且正克也。”《太平圣惠方》云:“夫胆是肝之府,若肝气有余,胆实,实则生热,热则精神惊悸不安,起卧不定,胸中冒闷,身体习习,眉头倾萎,口吐苦汁,心烦咽干,此是胆实热之侯。”

从本病口苦,呕逆,胃痛等主要症状来看,病在胃而因在肝,肝木克脾土,胆气犯胃。肝胆对胃府的不断发泄,致使脾胃的升降失司,清不升浊不降,恣意横逆上冲。

为什么会吐酸?因为酸在五味中对应的是肝。为什么会口苦?肝木疏泄太过,木生火(心),苦味对应是心。

“六腑以通为用”。胃以降为和,如果不能正常的“降”,原因就是胃肠这条人体最大的降浊通道不通,不通日久必然出现上溢反流。这就好比便池被堵,臭浊之气就会上泛弥漫。胃是诸经降之门。所以,治疗的大法就是“以通为用”,概括成一个字就是“降”。

治疗胃酸反流不知道降胃气等于白治。临床上,不管怎么分型,都离不开肝气犯胃、胆胃不降这一主证。抓住这一主证,因症用药就简单了。

最常用的有效方剂有三个:

一、张仲景半夏泻心汤治胃第一方

《伤寒论》:“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心下”就是胃脘。“痞”就是痞塞,堵住的意思。痞满就是痰气交阻的产物。因为痞塞引起烦躁、失眠、胃痛、反酸、肋痛、肋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只要有心下痞满,疏通开了,其他症状就会全部消解。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换算量(一两按约15克计算):半夏60g、黄芩45g、干姜45g、党参30g、炙甘草45g、黄连15g、大枣12枚(撕)。加冷水2000ml泡透,大火煮开,小火煮30分钟,余600ml3次热服。

方中的人参、大枣、甘草三味药,被称为“药食同源,补益人体中焦脾胃,的‘三剑客’”!也是仲师治病大法中“顾护脾胃”第一要旨中的关键三药。一个人体虚乏力,只要用上这三味药就会变得有力。

半夏泻心汤为什么能治心下痞?就是胃热清了,胃气降了。所以,胆汁反流性胃炎、食管炎、胃溃疡,用这个方子很好。整个方剂中,半夏是“能决死生”的灵魂药物。

这个方子,自古以来就是治疗心下痞满的第一方!也是调中焦的第一神方!有些老中医一辈子都在用这个方治疗脾胃病,颇有名声。

肠胃好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浊气能降;第二、清气能升;第三、气力要足。

运用此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时,可以灵活调节剂量的有三味药:黄连、黄芩、干姜。热多就多用芩连,寒多就多用干姜。但不可因为“寒热”偏颇而去掉。

对于胃胀,有的大夫因为“甘能令人满”建议去掉大枣,其实,大可不必,只要芩连姜夏用量得宜,大枣的生“满”作用即可抵消。而且,大枣可以缓和干姜的燥辣之气。

吴鞠通认为半夏“一两降逆,二两安眠”。所以,临床不用仲景原方剂量,半夏也应该在2030g为宜。如果舌苔黄腻伴有失眠者,那就需要重用到60g

半夏泻心汤中人参常以党参替代,主要是从价格考虑,实际上,人参远非党参可比。陆渊雷曰:“余之经验,凡常用诸方有人参者,如小柴胡、泻心、理中等,代以太子参甚效,用党参则不效或反致胀满”。临床试用,“反致胀满”倒未必,因为它不是单打独斗。不过,党参、太子参性味虽然都是甘平,胃喜润而恶燥,太子参的润滋比党参略胜一筹。

用经方的要点在不加减或少加减。很多人治胃都非常钟爱蒲公英,因其寒温皆宜,尤其是胃热更为适合。我们乡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有一位老中医,善用蒲公英,虽以妇科见长,但是,只要胃稍微有点热象,便加入蒲公英。他认为胃喜温经不得大寒,蒲公英虽寒而不烈,是一味难得的胃病专药。不过,如果将蒲公英加入半夏泻心汤之后,效果并不理想。不知是和芩连有拮抗还是多此一举。

如果是湿热重,口气浊重的肥满患者,加一味竹茹,别看它无色无味,其貌不扬,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竹茹是专排胃肠浊气的一味药,从口腔到魄门(肛门),整条消化道的浊气浊水,尤其是各种痰湿瘀浊,统统都能排出去。竹茹可以治疗顽固性打嗝,还能清心除烦安神。和半夏、黄连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治痰总方二陈汤因为加了竹茹和枳实,立刻黄袍加身成为一个“千金方”——温胆汤。

朱丹溪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病久多郁。对于肝气郁结比较严重的女性患者,在使用半夏泻心汤时可以合四逆散。四逆散是一首治“郁”通方。有位老中医把仲景四逆散甘草去掉换上了苏梗,随证加减,临床用于肠胃病效果特好,取名变通四逆散。《本草正义》载:“紫苏,芳香气烈,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上则通鼻塞,中则开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薛生白:“肺胃之气,非苏叶不能通也”。因为苏梗空心通透,合口诀“中空能通表里气”,其下气降气宽中作用,可令人心中不烦不闷,肠通胃和。

用苏梗宽中下气,比用枳实、竹茹还要好,因为苏梗性温辛开苦降。痰气郁阻中焦,需要温性的药,又能降下的药,而苏梗两者兼备。

逆气而下焦不通,瘀浊蕴藉中焦胃府,肠道必然呆滞。将四逆散中“令人满”的甘草换成宽中下气的苏梗,又能解鱼蟹蓄积之毒,与胆胃上逆发病原因(无度吃喝)恰好吻合,是为巧思。苏梗本是食材,一般可用3050g

四逆散加了苏梗主要作用于胸脘,又闻“胸满用枳实,腹满用厚朴”,所以,这也符合《医门法律》规定:“肺气肃降,则诸经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

胆气非枳实、竹茹不降。胆气不降,向上反流入胃,形成胆汁反流性胃炎,即胆火犯胃;再向上逆,胆火犯膈扰心,形成“胆火扰心”之变证。胆气之降,依附于胃气,胃气下降,则胆气也随之下行;胃气上逆,则胆气也随之上逆。胃胆皆以降为和。凡痰热浊气阻塞三焦六腑都可以使用。

如此而已,胆汁反流性胃炎焉有不愈之理?

二、白芨可作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专药

白芨是一味胃药,能治胃溃疡。《本经》:“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痱缓不收。”

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骨后烧灼疼痛、胸中窒闷、吞咽不顺、呕恶反酸、大便溏滞不爽、失眠多梦等症。难道这是《本经》中白芨主治中的“胃中邪气”吗?不甚明了。再看《本草新编》,曰:“白芨善能收敛,同参、归、芎直入胃中,将胃中之窍敛塞,窍闭则血从何来,此血之所以能止也。”由此可以豁然,既然其收敛之性能将胃中吐出的血“敛塞”,反流性胃炎所表现的“呕吐反酸”,岂不是同样可以收敛吗?

栀子豉汤可作为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专方,因此,白芨可作为反流性胃炎的专药。

栀子15g,香豉10g,枳实15g,厚朴20g,白芨1030g,炙甘草10g。水煎服。

用于肝胃郁热、胃气上逆所致急躁易怒,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骨后及胃脘部烧灼不适,吞咽哽噎不顺,胸肋胀满,泛酸嘈杂,头面燥热,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

胃气上逆,反酸呕心特别厉害,加生赭石,败酱草。

胃部胀痛非常明显,加木香。

积食明显,舌苔厚腻,加莪术。

胆汁返流,口苦,加柴胡,黄芩。

白芨粘性强,不易打粉单服,以免滞塞喉咙而偾事。需要打粉冲服,可以拌在米汤中服用。饮片入汤剂则无虞。

王幸福老师经验,凡有吐酸症者,皆可随方加败酱草30g以上。只要脾胃不是虚寒,一般都用败酱草,屡用屡效,既经济又有效,是一味不可多得的治胃病的良药。《证治汇补•吞酸》云:“大凡积滞中焦,久郁成热,则本从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热也;若客寒犯胃,顷刻成酸,本无郁热,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

治疗反流性胃炎、呃逆还有一味达药,那就是临床很少被重视的金果榄。金果榄从咽喉一直到肛门,整条消化道都能治疗。对胃气上逆、口苦、打呃、反酸的病人,一用气就顺降下来了。集清热与降逆于一身。一味药就把半夏泻心汤里的黄连、半夏给代替了。

金果榄和干姜相配,苦降辛开,泄热温中。对寒热错杂胃不升降的人来说,这两味药就有效。肠道有息肉肿瘤,金果榄配皂刺、金荞麦、红藤。食管癌,金果榄配白英。咽喉轻症,单金果榄即可,重症就要配白英。

另外,反酸严重者也会引发平滑肌痉挛,可以合用芍药甘草汤,剂量可以各3050g

胆汁反流性胃炎还有一个单方:金钱草100g,代茶饮。一定要温服,否则胃脘冷痛加重病情,取效后再用两周巩固。最好用大叶金钱草。量要用到,十克二十克效果不显。

三、旋覆代赭石汤寒热同调,不伤胃气

旋复花(三两)、代赭石(一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旋复花要包煎。旋复花,《神农本草经》:“味咸,温。主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代赭石,仲景取其重以降逆气,涤涎痰。

方中旋复花、代赭石、半夏,沉降祛邪;党参、生姜、炙甘草、大枣,顾护胃气。

《伤寒论》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按心下痞硬,中虚而有留邪也,噫气不除。胃逆而兼蓄饮也,主旋复导饮下行,代赭镇心降逆。而邪之留滞者,复生姜半夏以开之,气之逆乱者,用人参,甘草,大枣以和之。虚回邪散,则痞可解而噫亦止矣。”

徐灵胎曰:“古圣凡一病,必有一主方。”本方主治胃虚痰阻,气逆不降之证。

以心下痞鞕,噫气频作,呕呃,苔白滑,脉弦虚为证治要点。

清代医家邵仙根说:“中阳虚弱,寒气入胃,寒挟胃气上逆,升而不降,气从喉出有声,为噫气也”。

这个方子,很多人用之不效,原因在于药物用量小了,或者随意用量。仲景之方,法度谨严。不只是药物调遣效用精准,在各药用量上也是轻重分明。若用其方,必用其量,否则乏效或无效。如果把方中代赭石用二两效果就失去了原方的本意。一两留在中焦,二两走下焦。

方名用旋复花代赭石者,以其为主药也。“诸花主浮唯旋复花主降”。几乎所有的花类药物都是轻浮的,而旋复花独沉降,公英随风飘逝,菊花枝头抱香而死,牡丹花谢瓣落,而旋复花,旋者,盘旋也,落地也是斯文,飘飘悠悠,脾性别于其它,也是一奇。“此乃天然异禀,非仰者所庶几也。”旋复花沉降之力,得代赭石之坠,这个意象也是引人思想。

“浊气在上、清气在下”,用代赭石取其“镇胃降浊”之力。张锡纯对代赭石最有心得。谓“其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能建奇效。”治胃气逆而不降之证,张氏认为非重用赭石不能奏效。而且主张生用,研末吞服,不伤胃气。

半夏一方面协助旋复花与代赭石降胃气,一方面化痰散结,可以把胃里的痰化掉,胃不堵,胃气就能顺利往下降。

这个方子寒热同调,又不伤胃,只要有上逆症状,比如反流、反酸、打嗝、呕吐等即可服用,胃热严重加点黄连,胃寒严重多加点生姜以纠寒热之偏。

以上三个方子,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用,基本上可以搞定反流性胃炎。如果能将败酱草、金果榄、白芨合理运用好,或可大幅提高疗效。

提示:上述方剂需在当地中医师诊断后再决定是否使用,不懂中医药者不可擅自服用。


点击分享:

用户评价

    • 免责申明:本平台上所有的信息都是收集网络公开的资料,广大朋友要自己判断、谨慎使用,由此产生后果本网站概不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25240号-1

      联系电话:18684916737   邮箱:cfl8972@163.com 技术支持:英铭长沙网站建设

      支持中医,赞助一下公益,更好地运营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技术支持 英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