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闭经症及医案(下)

作者:马强发布日期:2021-03-30阅读量:1296转载量:

闭经症辩证论治

案例1:梁某,女,30岁,2019715日来我处诊治。

患者于两年前,月经逐渐后延量少,渐至闭经。在此前经常腹泻,饮食稍不慎,则出现腹胀腹泻。身体逐渐消瘦,身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萎黄,舌质淡,脉细弱。

【分析】患者闭经已两年,久病多虚。在闭经之前,长期腹泻,此乃脾虚之象。脾虚日久,气血生化无源,故见闭经。身体消瘦、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均属气血不足之证。面色萎黄,舌质淡,脉细弱,亦属气血虚弱之象。

【辨证】气血虚弱闭经。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

【处方】人参养荣汤加减。

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山药15g,木香6g,当归10g,鸡血藤15g,熟地10g,益母草10g5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

二诊:诸症稍减,继服5剂。

三诊:诸症大减,守服15剂,愈。随访未见复发。

案例2:赵某,女,26岁,初诊201785日。闭经七年,非药不至。近一年,左少腹时作刺痛,多在夜间,痛肘不喜按。每服通经药后月经方潮,量少色黑,有血块,血块下后疼痛稍减,三日即止。现已四月未潮。食欲尚可,饮水则面肿,大便干燥,小便一般。平时屡见心慌腰痛,腹冷喜暖。检查:面色晦黄,唇上鼻侧均有暗斑,舌苔薄白,舌边瘀点,舌下轻瘀,脉象沉弦欠畅。

【辨证】寒凝血滞闭经。

【治法】温散辛通。

【分析】本例闭经的主要症状是少腹部刺痛。刺痛乃血瘀症状,且不喜按而喜暖,是因寒瘀实痛无疑。夜间属阴偏寒,所以发痛多在夜间。寒凝血瘀故量少有块。结合面、舌有斑,脉沉弦不畅,均属瘀象。寒盛则阳衰,阳失温煦,水湿难化,故饮水则面肿。由于寒凝血瘀,肠失濡润,寒实郁滞,故大便燥结。至于心慌腰痛,无非血瘀不畅,心经失养;冲任根于肾,肝肾同源,肝血瘀阻,冲仼脉虚所致。故治疗方药用干姜、细辛之大辛大热,配桂枝、苏木辛热散寒,温经通脉为方中之主药;重用四物汤并加赤芍,以养血润燥,温经活血为方中之辅药;佐香附、大黄以理血中之气,并能温下逐瘀(大黄本属苦寒泄下之品,因与姜、桂、细辛同用,即成温下);甘草配辛温之怽以助阳散寒;牛膝为使,引药下行,共同完成温散辛通之功,故于药后冷减痛轻,则经通来潮。

处方:当归30g,赤白芍各24g,川芎10g,熟地24g,桂枝10g,干姜10g,细辛4g,苏木20g,香附10g,大黄8g(后下),牛膝12g,甘草6g,十剂,水煎服,分早晚二次服。嘱忌生冷食物。

二诊:816日:药后腹冷减少,痛势略减,大便畅行,月经昨日来潮,初至色深含块,半日后血色渐红,痛亦减少,今日量多色正,血块己无。现腹己不冷痛,大便畅行,未再心慌,腰有时痛。脉沉弦缓,苔薄白。再为减前方。

【分析】减少温通下行之品,以免温通过重,反易耗阴,故认肉桂易桂枝,取其温而不通,另加白术补益后天,以资化源,并嘱于经后隔日一剂,意在平时调补肝肾,健脾温阳,使

点击分享:

用户评价

    • 免责申明:本平台上所有的信息都是收集网络公开的资料,广大朋友要自己判断、谨慎使用,由此产生后果本网站概不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25240号-1

      联系电话:18684916737   邮箱:cfl8972@163.com 技术支持:英铭长沙网站建设

      支持中医,赞助一下公益,更好地运营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技术支持 英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