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十大名老中医特色经验方!(上)

作者:发布日期:2021-03-03阅读量:2363转载量:

中药

一、张镜人——安中汤

【组成】柴胡6克,炒黄芩9克,炒白朮9克,香扁豆9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3克,苏梗6克,制香附9克,炙延胡9克,八月札15克,炒六曲6克,香谷芽12克。

【主治】脘部涨满、疼痛、口苦、食欲减退、或伴嗳气泛酸、脉弦、细弦或濡细、舌苔薄黄腻或白腻、舌质偏红。

【用法】水煎,分二次,饮后一小时温服。

【加减】

1、疼痛较甚,加九香虫6克。

2、胀满不已,加炒枳壳9克。

3、胃脘灼热,加连翘9克(包),或炒知母9

4、嗳气,加旋覆花9克、代赭石15克。

5、泛酸,瓦楞15克、海螵蛸15克。

6、嘈杂,加炒山药9克。

7、苔腻较厚,加陈佩梗9克。

8、苔红苔剥,去苏梗,加川石斛9克。

9、便溏,加焦楂炭9克。

10、伴腹痛,再加炮姜炭5克、煨木香9克。

11、便结,加全瓜萎15克、望江南9克。

12、腹胀,加大腹皮9

13X线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加凤凰衣6克、芙蓉叶9

14、胃粘膜活检病理示肠腺化生,加白花蛇舌草30克。

15、腺体萎缩,加丹参。

二、俞慎初——止咳定喘汤

【组成】蜜麻黄6克,光杏仁5克,炙甘草3克,紫苏子10克,白芥子6克,葶苈子6克(布包),蜜款冬6克,蜜橘红5克,茯苓10克,清半夏6克。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或轻度肺气肿。尤对风寒咳喘痰多者有较好的疗效。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加减】

1、若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表证明显者,可酌加荆芥、防风、紫苏叶等。

2、痰粘稠、咯吐不爽者,加桑白皮、浙贝母

3、胸闷不舒者,加瓜萎、郁金。

4、如痰黄之咳喘者,可加条黄芩、桑白皮、浙贝母等。

【典型病例】患者素有哮喘症,多年来经常发作。近日不慎受凉,咳嗽不已,且见喘促气急,胸闷,痰多色白,脉细缓,舌质淡红苔白。证属外邪引动内饮致肺气不喧之喘咳,治直宣肺平喘,止咳袪痰,予止咳定喘汤加味。

处方:蜜麻黄6克,光杏仁5克,炙甘草3克,蜜款冬6克,浙贝母10克,盐陈皮5克,结茯苓10克,清半夏6克,紫苏子10克,白芥子6克,葶苈子6克(另包),水煎服。服五剂后,咳喘明显减轻,仍胸闷,上方加干瓜萎15克,再进五剂后,诸症悉平。

三、何炎燊——加减清海丸

【组成】熟地24克,淮山药12克,山萸肉12克,丹皮9克,北沙参15克,阿胶12克,麦冬12克,白朮9克,桑叶9克,白芍15克,石斛12克,龙骨24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

【主治】室女崩漏。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服。服至57剂后,崩块之热得减者,去桑叶、丹皮,加龟板、鳖甲、牡蛎。愈后每月经前服45剂,病根可除。

【典型案例】柴某,学生。因阴道出血淋漓不断,孩提年令有一定的恐惧感,有此症状避而不谈,但经问诊可知,其血色鲜红,心烦想哭、夜间盗汗、手心脚心发烧、腰痛及足跟痛、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处方为:熟地24克,淮山药12克,山萸肉12克,丹皮9克,秦艽9克,白薇6克,地骨皮9克,白朮9克,石斛12克,麦冬12克,龙骨24克,龟板24克。

上服三剂后,已见效果,阴虚症状明显改善,且下血量亦日趋见少。为巩固疗效计,嘱其每月经前按上方服三剂,后追访半年未见覆发。

四、董漱六——麻杏射胆汤

【组成】净麻子5克,大杏仁10克,嫩射干9克,玉桔梗6克,杜苏子9克,净蝉衣4.5克,炒僵蚕9克,制半夏9克,广陈皮4.5克,生甘草4.5克,鹅管石12克(缎、杵),江枳实6克,指胆星6克。

【主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症见咳嗽痰多、咯吐不爽、胸闷气急、喉痒作呛有哮鸣音,夜间不得平卧,乳蛾肿胀、苔薄白腻、脉浮滑数。中医辨证为风寒客肺、痰浊内阻、肺气失于宣降者。

【用法】根据药剂大小,先将冷水浸过药面,约半小时再加水少许,煎沸后再煎10分钟左右,头煎取汁一碗,接着加水煎熬二煎,取汁大半碗,把头煎、二煎药汁一同灌入热水瓶内,分2次顿服。如小儿可分34次服,当天服完。

【加减】本方为急性支气管炎慢性喘息性气管伴有肺气肿等疾病的有效方剂。

1、如有口渴烦燥、痰粘、舌红苔黄者,上方可去半夏、陈皮,加石膏30克,知母12克,贝母12克。

2、如形寒肢冷无汗、痰白呈泡沫状、舌苔白滑者,可去蝉衣、僵蚕、桔梗,加桂枝4.5克,细辛3克,干姜2.4克。

3、如咽红乳蛾肿痛、痰稠、舌红脉数者,可去半夏、陈皮,加银花9克,连翘9克,炒牛蒡子12克,生麻黄改用水炙麻黄5克。

4、如溲黄便秘舌红者,可去桔梗、甘草,加黄芩9克、桑白皮12克。生麻黄改用蜜炙麻黄5克,制半夏改用竹沥、半夏9克,广陈皮改用广橘络5克。

5、如咳喘气逆、腹胀胁痛者,去桔梗、甘草,加菜菔子9克、白芥子9克。

6、如脘腹痞胀、口粘纳差、苔白腻者,去蝉衣、僵蚕,加厚朴4.5克、焦六曲12克。

7、如有头胀头痛、鼻塞多涕者,可去半夏、陈皮,加辛夷9克,苍耳子9克。

【典型病例】吴某,男,13岁,学生,1989710日初诊。有奶癣史,咳嗽反复发作,日久发展为哮喘,每逢秋冬之交必发,已达四五年之久。今感时寒,咳嗽随起,痰吐不爽,胸闷气急,喉间有哮鸣音,夜卧不得安枕,舌苔薄白、脉浮滑数,拟麻杏射胆汤连服3剂,哮喘得止,咳减痰亦少,夜寐已安,仍口干咽燥、舌红、苔薄黄、脉象滑数,上方去半夏、陈皮,加桑白皮9克,再服3剂,咳平,痰鸣、哮喘未作,因大便干结,上方去半夏、陈皮,加全瓜萎12克、浙贝母12克、净麻黄改用蜜炙麻黄,迄今年余,哮喘未见覆发。

董氏多少年来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咳喘病人较多,单属寒型或热型不少,而寒包热型者属多数。临床上常用宣上寻下法,以麻杏射胆汤加减,既可宣肺达邪,又能清热寻痰,对证下药,咳喘病每多获得良好疗效,这是董氏临床辨证经验之处。

五、李振华——香砂温中汤

【组成】党参12克,白朮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木香6克,砂仁8克,厚朴10克,干姜10克,川芎10克,丁香5克,炙甘草3克。

【主治】适用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返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等病。症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遇冷加重、腹胀纳差、暧气泛吐清水、大便溏薄、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阳虚者。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

【加减】

1、兼肝郁甚者,加香附10克、乌药10克。

2、兼血瘀,加丹参15克、元胡10克。

3、湿盛泄泻者,加薏仁30克、泽泻10克、桂枝5克。

4、湿阻呕恶者,加苍朮10克、藿香15克。

5、食滞不化者,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克。

6、阻虚甚者,加制附子10克。

7、气虚甚者,加黄耆1530克。

【典型病例】王某,男54岁,干部,1987413日初诊。患者自述10年前因饮食不当致胃脘疼痛,10年来虽经中西药治疗,病情时轻时重,每因饮食失宜、情志不遂则症状加重。198710月经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活检:胃粘膜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生化。病人恐惧癌变,前来请李氏诊治。

诊视中见:胃脘隐痛,喜嗳喜按,遇冷痛甚,脘痛时连及两胁,腹胀纳差,肢倦乏力,大便溏薄,日行23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脉弦细。证属脾胃阳虚,兼肝郁气滞。治宜温中健脾,疏肝和胃。

方用:香砂温中汤加香附10克、乌药10克,水煎服。

二诊:上方服用18剂,胁痛消失、胃痛大减、纳食增加,仍便溏,日行2次。

方中去香附、乌药,加薏仁30克,以增健脾袪湿之力。

三诊:上方又服18剂,大便正常、胃痛消失,仍感身倦乏力、食后腹胀。方中去薏仁,加焦三仙各12克,继服。

上方前后共服3月余,精神饮食好,大便正常、诸症消失、面色红润、体重增加。后覆查胃镜及胃粘膜活检,胃粘膜轻度浅表性炎症。一年后追访,知其身体健康,正常生活工作。

六、娄多峰——化瘀通痹汤

【组成】当归18克,丹参30克,鸡血藤21克,制乳香9克,制没药9克,香附12克,延胡12克,透骨草30克。

【主治】瘀血痹症(损伤后遗症、网球肘、肩凝症等)。

【用法】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

1、偏寒者,加桂枝、细辛、制川草乌。

2、偏热者,加败酱、丹皮。

3、气虚者,加黄耆。

4、久痹骨节肿大变形者,加穿山甲、全虫、乌梢蛇。

【典型病例】刘某,女,16岁。一年前不慎跌倒,左膝关节着地,当时听到“咔嚓”声响,随后膝关节处肿痛,经治疗局部肿胀消失,留有持续性左膝关节疼痛,经常“打软腿”,甚者跌倒,遇冷加重,局部怕冷,舌质淡红,脉弦。证属外伤瘀血,覆感寒湿,经脉闭阻。

用化瘀通痹汤加细辛3克、桂枝9克、川牛膝9克、木瓜18克、薏仁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15剂,疼痛消失,未再出现“打软腿”。随访一年未覆发。


点击分享:

用户评价

    • 免责申明:本平台上所有的信息都是收集网络公开的资料,广大朋友要自己判断、谨慎使用,由此产生后果本网站概不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25240号-1

      联系电话:18684916737   邮箱:cfl8972@163.com 技术支持:英铭长沙网站建设

      支持中医,赞助一下公益,更好地运营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技术支持 英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