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气交灸法——灸碟!

作者:发布日期:2020-11-24阅读量:2585转载量:

正如庄子所说,道在天、在地、在江河山川、在蝼蚁、稗草、瓦壁、屎溺之中,生活中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道。

道法术器四者,是中医文化的整体展现,其形式分化就是阴阳、四时、五行。所有的中医理论、方法、绝招秘技等等,都在阴阳四时五行之理中,只是多数时候人们日用而不知。

万物皆五行,有没有什么是不在五行之中的?有,那就是道,道属于思想,属于认知。看不见,摸不着,但无所不在。

身在五行中,活在五行外,所以人需要修行,提高认知。认识到,才容易做到。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倘若有术无道,行即止于术。人缺了思想,既走不远,也上不了层次。奴婢、凡人、贤人、圣人、道人……,人是有层次的。

思想至高无上,远古圣人通过仰观天象,俯视地理,旁察鸟兽,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等方式,创造了易经,继而用易经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工作、饮食、居处、治病、养身、繁衍、发展等等,可以延年益寿,诸事顺遂。

内经也是一部思想至上的书,古先贤们通过世上多种事物的规律和表现为例,详解世间一切道理,告诉我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人生就可以长久。

过去民间有许多老人,没文化,但他们懂得援物比类、取类比象的道理,运用日常随处可寻的一些东西轻易的解决一些常见病,比如汤勺刮痧、碎瓷片放血、艾灸化湿、竹罐驱寒、麻线抹积、鸡蛋滚背、草药熨敷、白酒按摩等方法。

中医在民间,是指中医的思想蕴藏在万民之中,并不仅指这些民间方法。中医思想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诸如碗、碟、杯、盏、勺、筷之物,姜、葱、蒜、油、盐之类,以及草、树、竹、泥、水等等,既是日常生活用品,也皆可用于治病养生。

比如重庆乡下老人家传的清代陶碗灸法,那其实就是运用了一个很小的陶瓷茶杯,倒扣在肚脐上,在杯底装入艾绒来点燃施灸。这种方法虽然太过简单,难登大雅之堂,但效果却明摆在那里的,而且有家传渊源,所以一经推广运用,即迅速得到灸友们的认可与追随。

灸碟

在气交灸法逐渐为人所知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着如何对气交灸灸具进行研创。

正如在山谷里大声喊唱,必然有回响。去年的某一天,经朋友引荐,在西南边陲的一个乡下,我又遇见了比清代陶碗灸更早的一种陶瓷灸具。它叫什么名字早已不得而知,但是当我看到这物件的一刹那,不由得眼睛一亮,我把它叫做“灸碟”。

为什么说它比清代陶碗灸更早?因为这是一件货真价实的唐三彩,由于年代久远,这件陶器比同样尺寸的现代陶器,其重量要轻很多。

为什么我说它是灸具?引荐我的这位朋友年龄比我还大,他说,见到气交灸法,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在老家也曾见过一位远房亲戚用类似的灸法给老乡们治病,听说那个器物还在,所以邀我去他们云南乡下看看。

家传这器物的老人早已去世多年,由于地处偏远,以前的老屋都还在,老人的孙子已经五十多岁了,长相黝黑憨厚,他说曾听爷爷讲过祖上是行医的,但他只是小时候见过爷爷用这个来烧药,后来有人说他搞封建迷信,还抓去批斗过。爷爷去世后,就没人知道怎么用了,但这器物没舍得扔,一直放在老木柜里。

器物是件唐三彩,曾被累累的烟熏火烧。从器型、陶质、釉色、纹饰来看,不是现代的东西。圆形不规则,厚薄不均匀,属于手工制作的物件。造型罕见,呈飞碟状,上下凸起而内空。有趣的是,与重庆乡下老人家的清代灸碗一样,这件器物也是只在外面表层上釉,两边凸起而内空的部分都没有釉。如果说这器物不是用来施灸的,我实在想不出它有啥用处,灯盏?壶盖?盏托?摆件?那为什么表面有釉却内里无釉呢?即便是盏油灯,用来当做灸具,那也是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没有错的。

灸碟

我迫不及待的把四川野生艾绒填进这件器物,放在肚脐上点燃,然后恬淡的躺下,去感受这个“灸碟”带给我的一切。灸了一壮,我就意识到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东西,它与气交灸灸碗相得益彰,二者在功用方面,类似而又有不同。

我深信,只要是合乎于道的东西,老天一定会通过某些人或事物,将它展示给世人。但凡一件原传器物,要合于时代,必然少不了与时俱进,只有适当的变化与创新,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古代的唐三彩陶泥,我是找不着了,古传的灸法操作,我也无缘得见。但万法归宗,道在,法就在,术和器迟早都能再现。

试灸唐三彩灸碟的时候,我能明显地感受到这件陶器的透气性较好,说明它属于一种内部气孔间隙较大的陶,不是致密度很高的普通陶瓷。并且其表面有釉,釉的密度比陶瓷要大很多,所以艾绒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能使灸碟与皮肤之间形成一种合适的负压。善长搜经窜络的川艾,受热后艾气的渗透力明显增强,但灸碟外表的釉层使其无法从四周散失,只能通过内部无釉的炉底渗透,并在负压和生桐油的作用下透入人体。

非常棒的灸具!值得推广。但如何复制这个唐三彩灸碟,让千家万户都能用上,是个问题。在原材料的选择方面,我先后试制过全釉细陶、全釉粗陶,半釉细陶、半釉粗陶的灸碟,对比结果却大失所望,施灸感觉与这个唐三彩灸碟有天壤之别,普通陶瓷材料在这方面的表现,不如人意。

唐三彩传世应有一千多年了,或许当初制作这件器物所选择的陶泥材料就与众不同,又或许是经过一千多年的传世时间,陶瓷内部的分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灸碟又轻又具有渗透性。总之,古代制作灸碟的这种原料我没法弄到,那就只能开动脑筋想办法。

有的人认为陶瓷都一样的,所以随便找个白瓷土陶紫砂之类做的小杯子都能气交灸,何须花钱买啥专用灸具哦?这类人还是认知不足,我们在显微镜下面观察陶瓷的断面,就能看到瓷、陶、细瓷、粗陶、黑陶、紫砂的内部结构区别很大,瓷与瓷也不一样,有的气孔很多,有的气孔很少。这些不同,跟陶瓷的陶泥原料、添加物质、环境气候、制作工艺、烧窑温度、温度变化、气压变化、烧窑时间等等密切相关。

灸碟

其实生活中我们都有体会,食材姑且不论,但就器具来讲,不同材质的茶具,泡出的茶水口感不同,不同材质的锅,煲汤味道有区别。我们用瓷碗和陶碗各盛一碗水,静放一段时间之后,再去观察两碗水,就会发现,两碗曾经一样的水,在颜色、气味、口感、手感等各方面,已经不同了。

通常而言,物质越纯,分子结构就越细密,透气性就越差,陶瓷也有这种特性。在之前复制气交灸灸碗的时候,我研发过3.0+气交灸碗,即黑金灸碗,运用了数术之法和五行之理,即在普通陶瓷泥料里配比一些源自东西南北中各地域的陶泥,令陶瓷内部分子结构发生改变,所以3.0+气交灸碗既能特别耐高温,通透性也比普通陶瓷灸碗要好。

因此,灸碟的研制中我也运用了五行之理,我在东部地区的基础陶泥里加入一定比例的白色、黑色、绿色、红色、黄色五种天然养生矿物,令原料之间在某种层度上相克离间,然后再经800°、1000°、1300°等不同的温度烧窑,估算一个时间,令其融合在一起。这就很好的扩张了陶瓷内部分子结构,从而大大提升了灸碟的渗透能力,同时还能承受燃烧的高温,养生矿物质的加入,也更好的满足了生命的需求。

天工造物,莫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气交灸灸碟也不例外,器型呈飞碟状,分为天地两部。灸碟总高为6,寓意天地六律。天部艾炉高2,寓意阴阳和合。艾炉内径为4,寓意四时变化。炉周设有9孔,有助于艾壮顺利燃烧,也寓意此为天地之大数。自然之理是天垂象地成形,故天部炉底设有河图排布的55个细孔,艾绒燃烧所产生的能量,其中一部分可以通过这些小孔直接透向地部,通过皮肤毛孔汇入卫气,再随卫气的循行而输布至全身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地部为炉鼎,鼎高为3,寓意三生万物。炉鼎的内径为5,其5代表中土,炉鼎印在肚脐上,寓意守中用中,可大利脾胃。艾炉碟盘直径为12,寓意一年十二个月,十二地支,十二时辰,亦代表十二经脉轮回。

讲究这些数据,有何意义?它能让器型的结构更合理,大小轻重更合适,施灸温度更合宜,灸疗效果更合意。总而言之,这款灸碟除了是灸具,还是一个吉祥护佑之物!

灸碟

灸碟

灸碟

之前我们说过,气交灸过程中,采用善于搜经窜络的纯正野生端午川艾为燃料,是影响效果的最重要因素。曾有灸友抱怨自己做气交灸效果差强人意,甚至适得其反,询问之下,原来她为了省钱而置健康不顾,网购廉价艾条为燃料。一个物品之所以能廉价,要么是成本低廉,要么是品质伪劣,商家不可能一直贴本做买卖。廉价艾条的成分杂乱,性味气不但不能归经,反而还干扰气血节律,效果不佳已是万幸,灸出问题则悔之晚矣。

另一个影响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负压。气交灸的施灸过程,适宜的负压形成一定不可缺少。没有负压,不能扩充皮肤毛孔,生桐油也无法顺利的引导艾气融入卫气,负压太大,又会导致皮肉受到挤压,阻碍营卫二气的循行,所以负压太过与不及都会影响效果。

第三点就是天然生桐油。天然生桐油是参与气交灸法的重要角色,是一味中药,它能引艾气归经,所以绝不可用别的植物油或动物油替代,也不能采用添加了化学制剂的日化品桐油,熟桐油更不能用,性味气不同,功用截然不同。

以上三要素,缺一不可。否则市面上已有那么多的灸具灸法,铁的、铜的、不锈钢的、陶瓷的、塑料的、木制的、竹制的、纸制的……气交灸法如果不讲究艾绒的品质,没有合适的负压,没有引经药的介入,也就相当于一个烤火的热源,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负压的形成,可谓是灸碟的技术难关之一。由于采用了特殊配比的陶瓷材料,其施灸效果已经足以与唐三彩灸碟媲美,可谓有过之无不及。但我最感兴趣的是怎样能够超越从前和当前,思虑再三,我在天部炉底设计了55个细孔,这些细孔,比陶器内部分子间隙要大很多,可以使艾气更好的通达渗透。这款灸具是专用于灸肚脐,肚脐乃人体中心,宜以5数与之相应。55又是河图之数,通过试验对比,在炉底钻1个大孔,或5个大孔,以及10个小孔,24个小孔…都不如55个细孔的感觉好。

灸碟

在艾炉的底部设这么多细孔,肯定会漏气,如何让炉鼎与皮肤之间还能产生负压呢?

于是生活中提壶揭盖的原理被我们运用到了这个灸碟里,可以充分利用艾绒来实现这个目的。为此,我设计了一款专供灸碟使用的艾壮模具,采用不锈钢和铁以及塑料合成。这款模具可以将松软的艾绒捣成一个紧实的艾壮,再把紧实艾壮塞进艾炉里,稍微按压令之贴合炉底,就类似给瓶子加了一个瓶塞,可以令55个细孔基本不透气,保障热负压的形成。

灸碟

通过反复试灸和观察对比,确定这样的设计,完全可以让灸碟与皮肤之间产生适宜的负压,确保皮肤毛孔能微微扩张。更妙的是,艾绒的燃烧是火头在上,表层艾绒燃烧所产生的热力,会不断地对下边的艾绒进行熏烤,犹如煮药,可蒸出浓郁的艾气能量。而55个细孔又如一张净化滤网,在似通非通和炉鼎内存负压的状态下,只有最纯和最强的艾气,才能渗透,窜达肚脐皮肤。再经生桐油的引领,沿扩张的毛孔而入,循行人体下焦,归入肝脾肾三经,然后循内入脏腑,再循喉咙上头到天部命门。气息顺畅的人,可以感受到甜丝丝的满口生津。

灸碟

灸碟

这样的灸碟产品,感受和效果都明显比古传唐三彩灸碟更好。

为什么我总要千方百计的避免用艾条或艾绒的火头直接去熏烤肌肤?

人体皮肤浅表层分布着纵横交错、肉眼难以看见的无数微细血管,这些细微血管最终都是与主动脉血管相连的,由于血管细微,很容易被高温烫至萎缩甚至损毁。凡是运用艾灸调理身体,一定要掌控好温度和时间,绝不可轻易烫伤烧灼损毁皮肤表面的这些毛细血管,如果对微细血管进行人为的破坏,其危害堪比风寒湿邪更甚,多多少少都会对整体气血循环造成一些负面影响,这样的施灸,功不抵过。

最利于人体微细血管循环的温度,是摄氏42°左右,温度过高,局部积蓄的热量太大,皮肤浅层的微细血管容易被烫萎缩甚至溃烂化脓,继而形成脉痹及结节,阻碍气血的循环。温度过低,又不能很好的促进微细血管的血液循环。所以我一律采取艾火不直接面对人体施灸的方法,仅以无火一端朝向肌肤,多在灸具的结构和材料上面下功夫,深入研究,不断实践改良。如成品的这款灸碟,既充分的保障了艾绒燃烧过程及预热过程所散发的艾气可透达体肤,又确保热量能够通过微细血管迅速的散发至身体各处,一举多得,实为上乘之妙法!

灸碟

灸碟采用最天然的陶土制成,不含金属、塑料、电源、化学品等非天然成分,避免了这些物质受热后产生的各种辐射影响身体。灸碟的燃料,采用最天然的四川高海拔地区端午时节野生的艾草制成艾绒,施灸过程中满口生津,体现了对人体最有益的帮助。艾炉填装一壮艾绒,可持续燃烧6090分钟(以野生川艾计算),并且艾绒燃烧完之后灸碟的蓄热还能继续温暖1015分钟。通常情况下灸一壮足矣,所以施灸过程无需惦念着换艾壮除艾灰,受灸者能在更放松的状态下施灸。整个施灸过程,灸碟所散发的能量温煦如日,令人感受十分自在。最重要的是,灸碟与皮肤接触处的最高温度仅有四十几度,即便持续施灸90分钟之久,也绝无肌肤被慢性烫伤的危险发生。这个温度范围,最有利于促进人体卫气的输布,能显著改善微细血管的血液循环。

灸碟是一款主要针对成年人的灸具,但是成年人的体质也有强、中、弱之分,灸碟最适合的是气血还不算太差的人群。即便您久病重病大病,只要气血还算可以,那就适用。如果您气血极虚,这款灸碟的重量有半斤多,放在肚子上,就会把您气虚至极的肌肤压塌下去,甚至挤迫脏腑,令您难以忍受,无法坚持施灸,加上长时间持续一个温度施灸,您的能量不足以支撑这场战斗,灸后会更加的衰弱。这类人群,就不宜直接使用灸碟,可以先用轻盈而温度富于变化的灸碗,待身体血气有所恢复之后再用灸碟。

如同华为手机有MATE40MATE40pro之别,气交灸灸碟也分普及版和专业版两种,这也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两款灸碟的主要区别是材料配比不同,因此施灸所产生的能量和蓄热能力有所不同,毫无疑问,专业版的造价更高。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普及版的表现已经很棒,完全能够满足需求。当然,如果您条件好一些,比如体质相对较好,可以选择专业版。

灸碟



点击分享:

用户评价

    • 免责申明:本平台上所有的信息都是收集网络公开的资料,广大朋友要自己判断、谨慎使用,由此产生后果本网站概不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25240号-1

      联系电话:18684916737   邮箱:cfl8972@163.com 技术支持:英铭长沙网站建设

      支持中医,赞助一下公益,更好地运营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技术支持 英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