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隔姜灸!

作者:发布日期:2020-10-20阅读量:1759转载量:

隔姜灸

间接灸:

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臉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故又称隔物灸。通常以生姜、大蒜等一类辛温芳香的药物作衬隔,具有加强温通经络的作用,又不使艾火直接灼伤皮肤。间接灸的种类很多,其名称通常随所垫隔的物品而定。如以生姜间隔者,称隔姜灸;用食盐间隔者,称隔盐灸;以附子饼间隔者,称隔附子饼灸。间接灸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加之本法火力温和,患者易于接受,而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现分述如下。

隔姜灸:

【灸前准备】大艾炷,新鲜老姜,鶴子,粗针,火柴,线香,灰盒,甲紫等。

【施灸法】选取新鲜老姜一块,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0.5cm的姜片,大小可据穴位部位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把鲜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用线香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待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者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灸处出现汗湿红晕现象而不起泡为度,患者又有舒适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

【适应证】隔姜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以姜片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在明代的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渝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亦有载述。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

隔姜灸法具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所以一般对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风寒湿痹、肠胃症候和虚弱病证均可采用。如呕吐、泄泻、 脫腹隐痛、痛经、遗精、阳痿、早泄、周围性面神经麻 痹、关节酸痛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注意事项】

1、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2、姜片的厚薄,宜根据部位和病证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3、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泡,须注意防止感染,处理方法可参照无瘢痕灸法。

4、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轻揉敷之,使其汗孔闭合,以利恢复。

【按语】生姜别名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 小子,性味辛温,入肺、脾、胃经。有解表散寒、温中 止呕、化痰止咳、祛寒、补气、平喘的作用。常用来 治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姜含有姜醇、姜烯、水芹烯、姜辣素等多种成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镇静、催眠等作用,能消 炎、散热、发汗、缓解流鼻涕等感冒症状。所以隔姜灸对一般风寒湿痹、肠胃症候和虚弱等病证均可采用。

温馨提示:以上操作请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施灸,谨防灼伤皮肤!


点击分享:

用户评价

    • 免责申明:本平台上所有的信息都是收集网络公开的资料,广大朋友要自己判断、谨慎使用,由此产生后果本网站概不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25240号-1

      联系电话:18684916737   邮箱:cfl8972@163.com 技术支持:英铭长沙网站建设

      支持中医,赞助一下公益,更好地运营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技术支持 英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