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退烧!

作者:发布日期:2020-10-06阅读量:3894转载量:

转自:重庆立新七针

正常人的体温,会受环境、时间、运动和情绪的影响,大致在3637℃之间波动,这为正常值。如果体温超过这个区间,人体就会发烧,在38℃以下为低烧,39℃以上为高烧。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额头滚烫、全身发热、头晕目眩、意识模糊、寒颤,多伴有咽痛、咳嗽、全身无力等症状。发烧后,人们打针输液吃药,往往无效或效果很差,即使勉强退烧了,大都感到身体疲软,没精打采。

很显然,这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人为什么会发烧?为什么发烧降不下来?为什么烧退了人会没精神?

医学的解释,吾等非业内专家,就不去深刻领悟了。作为普通百姓,我们是否可以从自然规律的角度,去思索一下这些问题呢,或许能找到发烧的应对之法也不一定。不过若是真的找到了应对之法,那也挺令人尴尬的,所以,以下话题,大家姑且当做茶余饭后的闲聊吧。

我们都知道,地球有个很自然又很神奇的规律,除了赤道热带区域的温度是相对比较稳定,其余地带的气温,都是热到一定时候就开始渐渐变冷,冷到一定时候又开始渐渐变热,然后热到一定时候又渐渐变冷…周而复始,反正不会一直越来越热,热到爆炸。

我们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年有春夏秋冬的变化,一天有早中晚夜的变化,温度在从冷→凉→温→热→温→凉→冷→凉→温→热......不停的循环。春夏秋冬,早中晚夜,就是内经所说的四时。

炎炎夏日,高达摄氏四十多度的气温,到底是怎样降到数九隆冬的摄氏零下?小学生都知道是因为地球和太阳都在转动。内经的解释是卫气如日,阳尽阴出,阴尽阳出,周而复始。

我们还知道,如果一个地区缺乏河流或泉水的濡养,又长时间不下雨的话,这个地区就会土地干涸,植被枯萎,粮草不收。如果夏日酷暑,又连续十天半月都不下雨,就会感到热得死人,这时候来一场大雨,就能立刻降温。雨水从哪里来的呢?还是地球上的那些能量,比如河流溪水的蒸发、植被的水气蒸腾、大海的水蒸气,即内经所谓“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基于以上两个自然现象来思考,我们人体发烧,是否也因气血的循行或能量的输布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影响而发烧的?能不能通过人为的疏通血气循行通路,或调控血气能量的输布,来令高烧消退呢?

内经思想认为,人体血气的循行规律,是左升右降,上出下入。临床上,遇到腿脚部发热的患者,我取其腰背或头颈部调理,很快就可以平复腿足温度;遇到腰部皮温较高的患者,在其颈胸椎和骶胯部做调理,皮温立刻就能降下来;遇到长期脚凉的患者,我先取右侧穴位,再取左侧调理,足部往往都能迅速的暖和起来。

传统中医其实也认识到一些退热的办法,比如小儿积食引起发烧咳嗽,只要通过捏脊揉腹按摩,积食疏通了,孩子很快就可以退烧止咳,活蹦乱跳。而不懂这道理的父母,整天抱着孩子去打针输液吃药做雾化,十天半月下来也不见痊愈,并且孩子一天天变得萎靡不振。

所以,如果吃药打针输液的科学途径久治不愈的话,我们不妨可以尝试一下土办法。除了病毒和炎症这些病因,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来理解一下发烧,就是由于热量在某处聚集不散才引起了持续的高温。这样的话,我们通过推进气血的循环速度,或通过调控能量的输布,让热量的迅速散开,或输送到需要热量的地方去,肯定能让持续的高烧迅速退热。

2017年春节,重庆这边空气雾霾较重,一两个月都不见太阳光,加上情志抑郁,平时又缺少锻炼,我感冒了。连续几天发烧,伴咳嗽,大年初一还躺在床上烧得晕乎,按以往经验,不折腾个十天半月的肯定消停不下来。彼时基于对人体卫气循行规律的认知,我取一寸小毫针,扎右侧太溪穴,留针两小时,果然烧退,咳嗽也明显减轻。最惊讶的是我发现烧退下去之后,身体居然没感到疲惫,反而还有些神清气爽的感觉,这是以往那几十年感冒发烧所没有体会过的最大感受。

虽然我知道一定有效,但没想到效果会如此出奇。事后细想,发烧的那部分也是身体的能量,我是通过协助能量的循环和输布来退烧的,并不是用凉寒之物去强行浇灭或耗泄掉那些热量来退烧,所以烧退了才不会感到疲惫。后来遇家人和朋友发烧,我也如法炮制,均不负厚望。

重庆的冬季,总是乌云蔽日,难得见到阳光,加上海拔较低,灰尘和湿度都较重,经常浓雾锁城。2018年春节期间,我再次感冒,发烧近40度,并且干咳厉害,胸都咳痛了的那种累闷。我又针太溪两小时,兼取太渊,这次略有退烧,但咳嗽仍然不止。不禁郁闷不已,左思右想,发现自己太过重视卫气的出入,竟然忽略了营血的升降。于是在足三里及巨虚、头顶后脑勺、脖子周围等处,寻紧张的筋结,揉拨散开,频频发作的干咳,顿时消停殆尽。

为什么咳嗽会好得像变魔术似的?如果从病毒和炎症的角度去理解,这绝对不科学。其实这就好比一个两头通气的橡皮球,本来随便怎么捏都很轻松,球也不会发出响声,倘若通气处变狭窄了,再捏皮球,就会发出异响,并且皮球回弹也不会那么爽快了。这时候我们去责怪皮球本身,是没道理的,只需让两头气路通畅,再捏皮球立刻就不会异响。

橡皮球

扎针和按摩有此特效,灸法又如何呢?

我也曾经跟现在许多的中医人一样,误入了一个谬论之中,把灸法按摩扎针中药这些都混为一谈了。以为同一个穴位,针也扎得,艾灸也可,按摩也行,敷药也能,效果肯定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看到那些卖艾灸的商家,说明书上都写着灸关元、灸足三里、灸太溪、灸大椎等等,你去买来照着灸,除了能获得片刻的暖和,并没啥卵用。

我前些年在研究艾灸的时候,也是一直都把扎针的那些穴位直接拿来施灸。直到把玩《黄帝内经》比较深入了,才明白内经虽然有讲针、灸、药、按蹻、导引诸法,又有介绍诸多穴位,但其实有些穴位只是给九针用的,只有思维和道理才是适合所有方法通用。

在这上面,我耗废了好多精力,顿悟一点道理真的是十分不易。被一句话点醒了才恍然大悟,针灸药按摩导引之类,各有所长各有功用,方法有别,发挥功用的穴位(部位)也应有异才是,如果针和灸是一样的用法,何须有针?又何须用灸?

因此,后来有次一个弟子问我发烧有没什么好办法?我说你灸膝关节内侧吧,重灸右腿。弟子不得其解,但他很好的一点就是信我且照做。事后喜滋滋来汇报,说只灸了一次就退烧且没反复。

合府灸(右)

合府灸(右

命门灸

命门灸

气交灸

气交灸

再后来,我公益推广气交灸与命门灸法,建微信群十五个,有群友因为家人发烧,询问气交灸可行否?我说,不可!你可以试试先做合府灸两个小时,待烧退后再灸命门(目)半小时,然后再行气交灸13壮。

两千五百年前的《黄帝内经》其实对发烧已经明示了方法:“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下上者,引而去之…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

有些问题,当我们深以为大敌当前,人人惊悚自危,惶惶不可终日,或以为无药可救的时候,若以自然为师,或可迎刃而解。


点击分享:

用户评价

    • 免责申明:本平台上所有的信息都是收集网络公开的资料,广大朋友要自己判断、谨慎使用,由此产生后果本网站概不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25240号-1

      联系电话:18684916737   邮箱:cfl8972@163.com 技术支持:英铭长沙网站建设

      支持中医,赞助一下公益,更好地运营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技术支持 英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