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紫草阳和汤加减治溃后期肉芽肿性乳腺炎

作者:发布日期:2024-04-15阅读量:57转载量:

粉刺性乳痈,是一种以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乳腺炎症,多发生于非哺乳期,可表现为局部红肿化脓,脓肿溃破后可夹有粉渣样物质,对应现代医学中的“乳腺导管扩张症”“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等病名。该病名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收入顾伯华先生主编的《实用中医外科学》中,顾伯华等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将本病命名为“粉刺性乳痈”,属于中医外科广义疮疡的范畴。

紫草阳和汤加减治溃后期肉芽肿性乳腺炎

笔者在临证中发现,对于溃后期迁延不愈的患者,以温阳化痰、善疗“阴疽”的阳和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运用,疗效显著。现分享验案一例,供临床参考。

赵某,女,28岁,因“左乳肿块伴疼痛8个月余”于202348日就诊。患者8月前因左乳肿块外院行超声检查示:左乳外上片状低回声区,大小约3cm*3cm,边界欠清,形态欠规则,CDFI(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周边见血流信号。乳腺结节BI-RADS分期:4a类。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示:左乳纤维结缔组织内查见多量急慢性炎症细胞、泡沫细胞浸润,少量乳腺小叶结构,部分区域上皮增生,小脓肿形成,考虑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院外口服泼尼松治疗后肿块明显缩小,后局部破溃流脓,疾病反复,经切开引流及外用抗生素治疗但效果欠佳。现皮色暗红,肿块局限,溃口不愈,按之稍觉疼痛。中医望、闻、切诊:神志清晰,精神疲惫,面色苍白,气息匀称,语声乏力,舌淡,苔薄腻,脉迟。

辨病:粉刺性乳痈。

辨证:阳虚血亏,余毒未清。

治法:益气温阳,托毒生肌。

方用紫草阳和汤加减:熟地黄30克,麻黄6克,鹿角胶10克,肉桂6克,甘草6克,炮姜6克,白芥子6克,紫草30克,党参10克,黄芪30克,当归6克。1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后患者肿块较前变软,疼痛减轻,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原方加延胡索10克、皂角刺10克,14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患者乳房肿块范围较前缩小,疼痛消失,破溃处愈合,舌淡红,苔白,脉细。上方去麻黄、皂角刺,紫草用量减半,加用柴胡12克、白芍10克,14剂,水煎服,日1剂。

随访至今,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肿块消失,无复发。

按:肉芽肿性乳腺炎属中医“粉刺性乳痈”范畴,溃后期无典型“红、肿、热、痛”之象,属于阴证疮疡。乳房为肝经所司,肝气郁结可致乳房肿块。

本患者前期脓肿破溃,经外治切开引流,气随毒邪而泻,固护不及,复经寒凉之抗生素治疗,更伤阳气,加之调护失宜,气血亏损,余毒无力排出,故肿块平塌,溃口不愈。“舌淡,苔薄膩,脉迟”亦为阳气亏虚而余毒未清之佐证。治当温阳益气,托毒生肌。以阳和汤温阳化痰为主,温阳、补血并举,温散痰凝而不伤正;合当归补血汤,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义,气血同补,助阳和汤温阳之力。此时若一味温阳益气,易致“闭门留寇”,故用紫草凉血解毒,补泻同用,而以补为主。

复诊时肿块变软,疼痛减轻,故守原方之意继用。本病发病之初多因肝郁气结,当以疏肝理气为本,加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皂角刺入肝经,亦可消肿托毒,透脓外出,促进肿块消散、溃口愈合。三诊时毒邪已尽,而正气仍虚,故减紫草用量,防止寒凉太过伤阳,加柴胡、白芍疏肝理气,柴胡之辛散,配白芍之酸收,疏柔相济,固护正气,调理气机,以达标本兼治之功。


提示:本文内容及配方仅供参考,患者如有所需,还需中医辩证而治,切勿盲目套方使用。

文: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郝晓亮


点击分享:

用户评价

    • 免责申明:本平台上所有的信息都是收集网络公开的资料,广大朋友要自己判断、谨慎使用,由此产生后果本网站概不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25240号-1

      联系电话:18684916737   邮箱:cfl8972@163.com 技术支持:英铭长沙网站建设

      支持中医,赞助一下公益,更好地运营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技术支持 英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