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恶寒(怕冷),怎么治?

作者:发布日期:2024-04-01阅读量:122转载量:

但寒不热的“恶寒”,是指全身恶寒,是阳虚的特征。“局部恶寒”在表现上与全身恶寒不同,它仅局限于身体的某一部分恶寒。原因也大多和阳虚有关,但治疗则因表现部位不同而各有其特点。常见的“局部恶寒”有如下几种,谈谈个人在临床上的治疗经验。

一、背恶寒

背恶寒是寒饮射肺或者说是肺有留饮的特征。其表现有时整个背部怕冷,也有时仅背心如掌大如酒杯大的一小块或如线状所在怕冷。部位大致和肺俞穴有关。肺有寒饮则阳气不能充布于背俞,因此有背恶寒现象出现。

个人在临床上认为,背恶寒为寒饮射肺的小青龙汤证的特点,小青龙汤证多出现在慢性支气管炎的过程,凡有背恶寒者,用之辄效。方中细辛为消除背恶寒的特效药,其用量多寡,视恶寒轻重而定,一般2~3克即可,有时亦可用6~10克,不可拘泥于细辛不过钱之俗说。随恶寒减轻或消失,则其量亦应递减乃至不用,一般不过23剂即能取效。

另外,“背恶寒”亦有出现在热病过程中者,如白虎汤证有时亦可出现背恶寒,但必有壮热,极易鉴别。

畏寒怕冷,恶寒

二、中脘恶寒

中脘属胃,中脘恶寒为胃阳不足,寒饮留中的特征,用苓桂术甘汤效最为显著。有比较典型的一个验案,介绍如下:

孙某,男性,31岁,xx机械厂工人,19729月间诊。患十二指肠溃疡病,经钡餐确诊,已有一年余。虽服西药多种无效,又服中药附子理中汤及丸,亦无效。其主要症状为中脘部特别怕冷,而疼痛不甚显著,用特制的毛巾包棉花垫子三个迭缚于脘部,还要紧裹棉衣,才觉稍暖。饮食少进,精神不振,不能坚持日常工作,大便溏软,舌苔薄滑,脉弦迟。证属胃阳不足,寒饮留中。治当温阳化饮,苓桂术甘汤主之。

处方:茯苓30克,肉桂10克,焦白术12克,炙甘草10克。3剂后,中脘恶寒显著减轻,除去一块棉垫,饮食稍有增加,精神见好。

原方再服4剂。再诊时,棉垫已完全除去,但有时仍需将棉衣裹紧,饮食精神趋于正常,脉弦虽除而有弱象。乃改方用六君子汤加味:黄芪12克,党参12克,焦白术10克,茯苓18克,肉桂5克,法半夏10克,炙甘草6克。7剂后来诊,症状已全消除,原方再服3剂,已上班工作,随访三个月,病未复发。

三、腰部恶寒

腰为肾之府,因此腰部恶寒,多与肾阳不足有关,但恶寒而萎软空虚而痛者,多属肾阳不足,如更有沉重感,所谓“溶溶如坐水中,沉沉如带五千钱”者则不仅肾阳不足,且有寒湿内留。

余治此证,但有恶寒而痛者,仿四神丸意,以下方取效: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肉桂、杜仲。对寒湿内留者,常用苓姜术甘汤取效。腰冷特甚,可加制附片6~10克先煎;腰痛特甚,可加徐长卿10~15克。徐长卿又名寮刁竹,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可用于多种寒湿关节疼痛,对腰痛效更著。

四、四肢恶寒

恶寒而四肢厥冷,为四逆汤的特征。若但有四肢恶寒,则多属脾阳不足,因为脾主四肢,此症常见于胃阳虚的胃痛证;或脾阳虚的泄泻病人,可用附子理中汤温其中焦之阳,则四肢自温,方中附片当重用。一般在12~24克,先煎一小时,附片性燥烈而有毒,但先煎则其性自温和而毒性亦减。

有时无病之青壮年人,亦有常年手足不温甚至如冰者,则不需治疗。曾试治数例,用参芪无效,改用附桂则出现燥象,而手足清冷如故,原因尚待研究。

五、半身恶寒

半身恶寒或恶风,或同时在恶寒的半边身子容易出汗,恶寒的半身皮肤温度摸之亦较健侧为低,身体运动自如。

推测其发生之理可能与《内经》“汗出偏沮,令人偏枯”有关,因而考虑是偏枯的预兆。可用温阳气,行血脉法,以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其量减轻,黄芪改用30克,再加桂枝、木通等,治愈数例,亦有无效者,亦未见有因此而中风偏枯者。病例不多,未敢肯定。

六、龟头恶寒

龟头局部恶寒,也可见于全身恶寒而龟头特别恶寒者,此证多同时有性欲减退或阳痿,多属肾阳不足引起的。曾治多例,以下方取效。

黄芪24克,党参24克,淫羊藿24克,巴戟天10克,锁阳10克,仙茅6克,炙远志10克。如阴囊冰冷而且潮湿者,再加蛇床子3~6克。

此方亦常用以治阳痿,但必须是肾阳不足者,方可用之。青年人阳痿,属相火过旺者较多,此方切不可服。

七、身热足寒

身体发热而两足厥冷恶寒,摸之寒冷,这种现象,多出现在湿热病过程中,其发生机理非阳气不足,而属阳气为湿邪阻遏不通,阳气不能下达,故两足厥冷,不可误用温阳法。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讲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一语,是针对本证的治疗原则,小便利则湿除而阳气自通。

余治湿热病有此象者,常于三仁汤中重用通草、薏苡仁,再加黄豆卷、木通,甚则加入北细辛1~2克,其足自温。再则治湿热病,凡有身热足寒者,先通其阳,再议退热,否则其热缠绵难愈。


提示:文章内容及配方仅供参考,患者如有所需,还需中医辩证而治,切勿盲目套方使用。

本文内容摘自《杏林医选·江西名老中医经验选编》;编者:江西省卫生厅;作者:张海峰(口述)、张晓萍(整理)。

【中医简介】张海峰 (1915~1988),江苏镇江人。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著名脾胃病专家,毕业于江西中医专门学校。张海峰生于世代医家,幼承家学熟读经典。1936年毕业于江西中医专门学校,先后在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江西省中医院从事临床教学。张海峰长于诊治内科疾病,对脾胃学说有较深研究。他治医严谨,又能融会新知,提倡中西医结合,擅长中医内科急慢疑难病的治疗,对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的研究造诣颇深,尤其对中医脾胃学说的研究卓有成就。发表医学论文数十篇,编写中医教材及专著数十万字。著有《脾胃学说临证心得》,撰有《辨病与辨证》、《五脏辨证施治纲要》等论文。


点击分享:

用户评价

    • 免责申明:本平台上所有的信息都是收集网络公开的资料,广大朋友要自己判断、谨慎使用,由此产生后果本网站概不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25240号-1

      联系电话:18684916737   邮箱:cfl8972@163.com 技术支持:英铭长沙网站建设

      支持中医,赞助一下公益,更好地运营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宝扫一扫赞助

      技术支持 英铭科技